6月26日,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村民高大梅蹲在田埂边,熟练地清理着稻田里的杂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自从越越在村里种上了水稻,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工钱还随时能结算,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她念叨的“越越”,正是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的“新农人”——上官重越。
1984年出生的上官重越,老家在道镇黄蒿坪村。上官重越在2008年大学毕业后,打过工、开过公司,干啥都踏实认真。这份踏实与努力,也让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2014年,他与爱人步入婚姻殿堂,这也让他对未来的事业更有信心。
2021年底,上官重越听说家乡道镇要在五里桥村恢复种植水稻产业,立即与当地政府主动联系,详细了解五里桥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水稻种植的计划与优惠政策,越听越感兴趣。2022年初,在道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他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20亩稻田,挽起袖子当起了“新农人”,开启了自己的“稻田梦”。
万事开头难。为了种出高品质的水稻,上官重越四处奔走。在各方的牵线搭桥下,他与东北的北大荒集团、南泥湾农业公司建立合作,由两家公司提供稻苗培育、种植指导服务,水稻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
初涉水稻种植,上官重越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一有空就翻书、上网学技术,天天泡在稻田里,家都顾不上回。偶尔回家,两个孩子见了他都有点生分,他只能尴尬地笑笑,转身又扎进田间。
头一年,上官重越因为经验不足,勉强才收回成本。他没有放弃,也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支持,而是挨家挨户地把新碾的米送到村民手中:“今年收成不好,这点心意请收下。”这份豁达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
当地政府也一直关注着上官重越的稻田事业,鼓励他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支持他又承包了200亩地,尝试自己育苗,遇到问题随时请教专家。县农业农村局也送来“及时雨”,推广硒元素对人体的益处,如免疫调节、保护心血管、调节维生素代谢及对肿瘤的影响等,还赠送了足量的富硒肥,为水稻品质“加码”。
稻田水肥充足,杂草生长旺盛,这反倒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经常有周边村民在这里打零工赚钱,村民高大梅便是受益者之一。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上官重越的稻田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且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水稻种植。2023年以来,道镇党委、政府在五里桥村打造建设五里桥田园综合体,在稻田周边建设田园茶餐厅、观景台、农家小院,配套摸鱼摸虾试验田、星空房、稻田舞台等基础设施。上官重越积极配合,组织开展研学、烧烤、露营、丰收节等活动,在稻田养鱼养蟹,打造新业态,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也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他还与陕西省水产协会合作,建设县级稻渔综合种养专家工作站,持续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
借助电子商务和网红带货的东风,上官重越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销量节节攀升,2024年仅螃蟹销售额就达到20余万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水稻亩产也突破了500余公斤,收入实现显著增长。
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上官重越不断冒出新“点子”。他发现自红色旅游业兴起后,村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于是租下稻田旁的三间空窑洞,投资建起了农家乐。这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就餐问题,也让附近村民采摘的苦菜、蒲公英等野菜和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
“ 现在家里的鸡和鸡蛋,不用往城里背,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村民黄海燕高兴地说。
来自榆林的唐先生带着家人来游玩后赞不绝口:“带孩子看看真正的水稻,在农家乐尝尝地道的农家菜,这趟来得太值了。”
“ 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一心就想着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带着大伙一起过上好日子!”站在生机勃发的稻田边,上官重越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稻浪翻涌间,这个“新农人”的梦想正带着家乡的村庄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