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仁心仁术传薪火 帮扶路上显担当
——中国医科大学管宇珩教授帮扶小记
  通讯员 高小娥 刘莹
  2025年1月至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与延安市人民医院介入科的深度协作框架下,管宇珩教授以6个月的驻点帮扶,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段时光对介入科而言,是技术积淀与团队进阶的蜕变周期——管宇珩教授以临床带教为笔、学术引领为墨,如灯塔般为科室勾勒出清晰的发展坐标,在介入诊疗规范化建设、复杂病例攻坚能力提升等维度,留下了系统化的赋能印记。
   主刀带教,手术台上展风采
  在手术台这个“主战场”上,管宇珩教授以精湛的技艺为患者带来希望。6个月里,他亲自主刀完成微创手术35例,每一台手术都凝聚着他对生命的敬畏与专业的执着。在指导科室医生进行的18例手术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手术技巧和经验,从术前方案制定到术中操作细节,再到术后康复指导,每一个环节都耐心讲解,让年轻医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无论是复杂的血管介入手术,还是高难度的肿瘤介入治疗,在他的带领下,手术团队都能沉着应对,顺利完成。
  61岁的侯某因急性左下肢重度缺血紧急入院,查体可见左侧小腿以下皮肤冰冷,伴剧烈麻木、疼痛,左脚呈现青紫发绀状态,感觉和运动功能近乎丧失。接诊医生评估后认定病情已达危急状态,若不及时干预,截肢风险极高。介入科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完成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膝盖以下主要动脉被血栓完全堵塞,血运通路近乎中断。
  面对这一复杂且紧急的状况,管宇珩教授带领团队,凭借其丰富临床经验与精湛技术,制定了精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管宇珩教授灵活运用取栓装置精准抓取并清除大块血栓,同时结合靶向溶栓与血管扩张成型技术,成功打通小腿主要动脉及足部动脉弓。手术过程中,教授对血管的细微操作展现出对血管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对器械操控的极致把握,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血管壁的损伤。术后,患者左下肢温度迅速回升,顺利度过缺血再灌注危险期,下肢血运恢复显著。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可见原本堵塞的血管已恢复畅通,左脚血液供应明显改善,皮温、皮色逐步恢复正常,感觉与运动功能也基本复常,成功保住肢体。目前仅左拇指一处伤口尚未愈合,后续将由管宇珩教授团队持续跟进,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后续治疗与康复指导。
   多场会诊,义诊服务暖人心
  除了手术,管宇珩教授的身影还活跃在各个会诊场合。他参加M DT会诊4次,与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疑难病例的诊疗方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建议;参与全院会诊5次、科间会诊50次,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许多棘手病例找到了突破口。同时,他心系基层,积极参与下基层义诊2次、院内大型义诊2次,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身边,为众多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和诊断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大爱无疆。
  倾囊相授,培育人才促发展
  在科室内部,管宇珩教授更是倾尽全力培养年轻医生。他组织开展科内疑难病历讨论32次,每次讨论都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引导年轻医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病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查房39次,在病房里,他手把手教年轻医生如何详细询问病史、准确进行体格检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举办科内讲座12次,内容涵盖介入医学的前沿知识、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让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拓宽专业视野。即便在假期,他也通过远程联系等方式,与科室医务人员保持密切交流,及时解答疑难问题,指导临床实践,确保帮扶工作不间断。
  启发教学,守护健康结硕果
  管宇珩教授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年轻医生受益匪浅。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工作中,他注重引导年轻医生独立思考,分析病情,不仅关注患者的疾病本身,更注重培养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面对每一位患者,他都会针对病情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在他的努力下,介入科所有患者都顺利康复出院,切实保障了患者的诊疗质量与安全。
  如今,6个月的帮扶工作即将结束,但管宇珩教授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敬业精神,将深深扎根在介入科每一位医务人员心中。介入科医务人员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教授的先进经验,不断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这份医者仁心的精神薪火相传,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续写守护生命健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