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藻(中)代表支部慰问患病退休老干部 记者 叶树峰
傍晚的党校宿舍,一位不速之客打破了宁静。
一个孩子撞开房门:“大夫,我喝了止咳药水后,一直头晕难受。”崔藻心头一紧,赶紧让孩子回家取药瓶。不一会儿,孩子拿出匆匆取回的药瓶——竟是剧毒“敌敌畏”。
当时,王家坪大桥尚在修建,需绕行东关大桥才能去往地区医院(现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时间就是生命。崔藻当机立断,紧急联系车辆将孩子送往医院,与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孩子最终转危为安,家属含泪紧握她的手:“再晚5分钟,后果不敢想啊!”
二十载银发丹心
党建阵地上的领航人
自2002年从延安市委党校医务岗位退休,崔藻肩头就扛起了更重的责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二十余年如一日,她带领支部的老同志们,成为学校党建活动中一抹活跃的“银发”风景线。在党的重要会议闭幕后,老干部活动室会准时亮起灯光。“咱们虽然退休了,思想可不能退休。”她的声音回荡在活动室,与老同志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成为她党建工作的路标。
在崔藻看来,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她组织老干部们深研党的创新理论,以“延安故事”和“革命后代”的双重身份,将党课讲得声情并茂。她号召老同志们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与威望优势,将“反腐倡廉,不忘初心”的信念深植人心,在传承红色家风、建设和谐社区中继续发光发热。她坚持群众“领头雁”本色,将“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忠诚融入日常点滴,以行动凝聚人心。
半世纪悬壶济世
诊室里的生命守护者
作为医者,“生命至上”是崔藻刻入骨髓的信条。数十年风雨行医路,她从不曾划下“上下班”的界限。面对“难治”的蛇咬伤、骨髓癌、胃结石患者,她潜心钻研,用传统中药为绝望的生命打开一扇窗——既力挽生命于危崖,更为患者卸下沉重的经济负担。
退休后,校医务室一度停诊。老同志们集体请愿,希望这位“省钱又顶用”的老大夫能继续坐诊。崔藻二话不说重新披上白大褂。她的小诊室从此成了温暖的港湾:免收挂号诊疗费,药价压至最低微利,只为让周围群众看病少奔波、少花费。这份信任甚至跨越了地域——远赴东北的病人,仍托亲戚寻她看病按方抓药。
“ 只要能给群众办点实事就满足了。”当有人建议她争取工龄续接待遇时,崔藻淡然婉拒。对她而言,群众病愈后舒展的眉头,远胜于任何个人利益的算计。
双重身份的终生答卷
为民服务是唯一准绳
在崔藻的生命坐标里,“共产党员”与“人民医生”的双重身份早已交融为一。无论是组织支部老党员为“非典”重灾区慷慨解囊1.46万元,还是协助创办托儿所、组织妇委会活动,她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润物无声的日常实践。
时光见证功勋。她所带领的党支部,相继荣膺“省级示范五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省级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等称号。她个人更是荣誉满身:从省市“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到“中国特色医疗突出贡献奖”。这些奖牌,是对她跨越岗位、贯穿一生的奉献最有力的注脚。
6月26日,在延安市委老干部工作局举办的全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颁奖典礼上,崔藻又被授予“ 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
“ 你这块金子,走到哪里都发光。”群众的赞誉朴素而真挚。从革命后代到人民公仆,崔藻用八十余载的赤诚步履诠释了何谓“红烛精神”——生命不息,照亮他人之路的信念便永不熄灭。那白大褂配党员徽章的身影,如同延安山巅一盏不灭的灯,以最温暖的微光,映照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