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大燕 王雄 李进 舒捷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延安以苹果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如今,延安正以智能化应用为引擎、种业创新为根基、模式变革为突破,构建起集研发、种植、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苹果产业集群,推动苹果全产业链产值与果农人均收入实现双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洛川县老庙镇的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苹果数字分选加工中心,3条绿萌8.0智能选果线高速运转,每分钟可处理数千颗苹果。光电检测、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先进技术大显身手,实时抓取苹果的糖度、果径、瑕疵等20多项指标,实现精准分级。
质检员王苗苗介绍说:“现在智能系统实时监测每颗苹果的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连苹果内部的糖心程度都能检测出来,这样我们对苹果品质的把控就更加有底气了。”
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不仅让苹果分选成本降低30%,产品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订单量更是同比增长60%。总经理王超表示:“3条线产能达到300吨,而且能够根据国际的欧美标准以及电商平台还有商超等不同的需求,将苹果细分8个等级,真正实现了好苹果卖上好价格。”
在加工区智能设备高效作业的同时,5公里外的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束怀瑞院士(洛川)工作站也在为苹果产业的未来积极探索。占地30亩的苹果芽变优系资源圃,堪称苹果种业创新的“基因库”,一株株果树上挂满贴有编号标签的果实。研发中心主任、工作站负责人李前进正带领工人为新研究成型的芽变优系品种果树套袋。
“通过芽变选优,筛选出来293个芽变优系的单体,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50多个优系品种在试验站进行试验观察,目前来看颜色艳丽、果形端庄,预计未来这个新优品种能成为很好的基础品种。”李前进说。
科研团队以果园为实验室,研究嫁接新优品种的亲和性,调整水肥配比,验证品种抗病性。经过反复试验,“洛川1号”“洛川2号”等新品种脱颖而出,目前已在6个中试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预计3年内就能推广种植。
李前进满怀希望地说:“我们的想法就是筛选的‘洛川1号’‘洛川2号’这两个芽变优系不仅仅能在洛川实施,在渭北黄土高原也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如果成功将为苹果产业的高质高效提供一份很好的保障。”
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副局长郑洪博也透露了下一步计划:“我们将继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产业集群,力争3年内将洛川苹果出口量提升50%,让‘洛川苹果’品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杆。”
在种业与加工端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延安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打响叫亮延安苹果品牌。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的“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模式成效显著。果农马文昌高兴地说:“去年认养了20亩,一棵树是888元,收入总共80多万元。今年预计认养25亩左右,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自“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认养模式实施以来,该模式累计认养果树30多万株,惠及1500多户果农,累计增收9000多万元。与此同时,宝塔区柳林镇的老果园改造“攻坚战”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户每株出5元苗木成本,就能将老果园升级为矮化密植园。宝塔区柳林镇稍远梁村党支部书记郝振叶介绍:“我们是去年冬天改造了600多亩,今年都栽的是新品种,基本上都活了,明年就能挂果。”柳林镇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乔磊表示:“柳林镇从2023年开始实施老果园改造项目。截至目前,一共实施了5480亩,全部已经栽植到位。”
2023年起,宝塔区以“一稳二改三提”为核心,累计改造老果园22138亩,引入17个新优品种,配套5000亩坑施肥水、5082亩滴灌设施。2023年改造园已挂果,今年规划的8000亩改造任务也已完成苗木栽植。
宝塔区果业局局长郭齐胜表示:“下一步,宝塔区将锚定更高目标,聚焦老园改造、品种优化、品牌建设、主体培育、标准化生产和产业链延伸,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推动苹果产业集群建设以来,延安苹果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优质果产量显著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大幅增强,冷链仓储体系日趋完善。同时,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众多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如今,延安苹果已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正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