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数”说企业信用 撬动市场活力
——解码宝塔区“数据画像—靶向监管—信用修复”工作新体系
    ● 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
  记者 高乐
  在巍巍宝塔山下,一场关乎市场秩序与企业活力的信用治理革新正悄然展开。延安市宝塔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笔,以创新应用为墨,精心勾勒出“数据画像—靶向监管—信用修复”工作新体系,在信用治理的画布上描绘出一幅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生动画卷。5月22日,该做法成功入选陕西省2025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为全省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宝塔样本”。
  数据赋能,绘就精准“画像”
  走进宝塔区精心打造的信用治理“数字世界”,2.3万条数据如同跳动的音符,编织出覆盖全区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网络。
  为破解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宝塔区创新建立“基础信息+行为数据+行业评价”归集机制,像搭建精密的拼图一样,将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等17个部门的数据碎片串联整合。如今,覆盖全区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库已收录超2.3万条数据,其中包括1.23万条行政许可信息、5900余条双告知信息和936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信息“全链式”活化,为市场主体绘制出一张张精准的“数字画像”,让每个企业的信用状况都有迹可循。
  有了海量数据打底,智能分级分类系统如同一位“信用裁判”,通过科学的评分模型将市场主体划分为A(守信)、B(一般)、C(关注)、D(失信)四个等级,并实时生成“红黄绿”三色风险标签。对高风险的D类、C类企业重点监测,抽检频次大幅提升;而守信的A类企业则享受“无感审批”“容缺受理”“融资支持”等贴心服务,让诚信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通行证”。
  在宝塔区政务服务大厅、网络平台等多个窗口,定期公示的信用信息总能吸引不少办事群众驻足观看。这份公开透明的“信用榜单”,不仅是对企业的约束,更是对诚信经营的无声激励。
  如今,在宝塔区,守信企业享受“无感审批”绿色通道,失信企业则在“阳光公示”的监督下主动整改,信用数据真正成为撬动市场活力的“金钥匙”。
   靶向发力,织密监管网络
  监管的智慧体现在精准与温度并存。在宝塔区的监管实践中,“双随机”不再是简单的随机抽查,而是与信用评价深度融合的“智慧监管”。
  翻开监管台账,A类企业的抽查比例已低至0.5%,真正实现“无事不扰”;而C、D类企业50%的高抽查比例,让违法失信行为无处遁形。数据显示,通过靶向监管,D类企业问题发现率从20%跃升至35%,监管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面对金融诈骗、食品安全等高频风险领域,宝塔区建立“大数据监测+行业专家研判”的“点穴式”监管机制。当系统捕捉到某区域餐饮企业投诉激增的信号时,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迅速联动,开展专项抽查;针对特种设备等高风险行业,跨部门联合检查更是实现“一次上门、全面体检”,有效压缩了检查频次。
  过去一年,12次省市区级联合抽查、5次跨部门协作,共检查市场主体31户,减少重复检查56%,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执法效能却显著提升。
  暖心修复,重燃企业希望
  “信用修复一站式办理,真便捷!”对亟需修复信用的企业而言,宝塔区“信用修复专窗”的设立格外惹人瞩目。这里不仅有专人提供服务,还推出“一表申请”“一网可查”的便捷服务。宝塔区通过制定《信用修复操作指南》,建立起完善的“申请—审核—反馈”全链条服务机制,明确修复条件和流程,让企业清楚知道“如何改、如何修”。
  为了让更多企业了解信用修复政策,宝塔区开展了“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编制《信用修复一本通》,积极开展信用修复宣传“进网络、进大厅、进园区、进企业”活动,通过政务新媒体以及线下宣讲,累计推送政策解读200余次,培训企业359家,发放资料1.2万份,市场主体对信用修复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显著提升。
  在修复流程上,宝塔区创新采用“线上智能预审+线下即时复核”模式,将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这一举措让5380余户企业顺利移出经营异常名录,3家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重获新生。通过信用修复,企业不仅卸下了失信的包袱,更重燃了发展的信心。
  从数据画像的精准描摹,到靶向监管的智慧发力,再到信用修复的温暖护航,宝塔区构建的信用治理新体系,形成了信用信息“归集—评价—修复—归集”的闭环管理,不仅实现了监管效能的全面升级,更营造出了“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营商环境。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诚信经营的市场新生态正在蓬勃生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信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