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琦 高歌
在延安市富县牛武镇的山坳间,陕西上郡生态肥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厂房与周边的黄土高原相映成趣。
生产厂长胡强站在生产线旁,目光专注地盯着设备运行数据。谁能想到,这位如今指挥若定的厂长,多年前还在为生计四处奔波。胡强笑着说,公司不仅有完善的晋升机制,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让他从零基础慢慢掌握了生产技术,一步步走到管理岗位。“现在工资待遇提高,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和胡强一样,在这家2016年成立的企业里,60余名员工中不少人都有着相似的“逆袭”故事。公司占地70亩,两条先进的颗粒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产线每年能产出3万吨优质肥料。阳畔村村民李继先一边麻利地打包肥料,一边算起了自家的“增收账”:“以前靠种大棚、栽烤烟过日子,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哪样都得花钱,手里总攥不热钱。现在,我每天白天上班挣钱,傍晚回家还能侍弄庄稼,一个月多挣几千块,家里花销宽裕多了。”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刘虎介绍,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放在心上,用工时优先考虑周边村民、困难群众和退役军人。“我们不仅给员工提供免费宿舍,按时发放劳保用品,还经常组织技能培训,就是想让大家在这里住得舒心、干得顺心。”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80余人次实现就业,让一个个曾经拮据的家庭慢慢鼓起了钱袋子。
除了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饭碗”,该公司还把目光投向了产业振兴的深层需求。在北道德乡,百亩“上郡矮化密植示范基地”里,苹果树整齐排列,滴灌系统均匀地为果树输送养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东村村民呼建华正在果园里修剪枝条,动作娴熟又专业。“以前种地,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收千把块。现在在示范园打工,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还跟着技术员学会了科学修剪、精准施肥,自家果园的苹果甜度也提高了不少。”
东村驻村干部缑博看着这片果园,眼里满是欣慰:“上郡肥业带来的不只是一个果园,更是一套新的发展思路。他们把矮化密植这种先进技术带了过来,30多户村民在这里打零工,每户每年能多收入1000多元。更重要的是,公司免费提供肥料和技术指导,让全村的苹果品质都上了一个台阶,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陕西上郡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锋说:“我们党员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就是想知道乡亲们真正需要啥。针对延安苹果种植特点,我们研发了专用肥料,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企业和农户拧成一股绳。”
“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富县工商联积极落实省市区各级部门安排部署,充分调动民企力量,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连农带农机制作用,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让村企合作、互促共赢、双向奔“富”的大路越走越宽。
富县工商联主席王凤琴说:“工商联作为桥梁纽带,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其中,让企业更好地了解乡村,也让乡村熟悉企业优势。我们也会加强政策宣传与服务保障,及时将相关优惠政策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参与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现村企共赢,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