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音樵 秦政旺
延安,既是镌刻着红色史诗的中国革命圣地,更是孕育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精神摇篮。延安,始终召唤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踏上这片沃土,追寻初心的源头、汲取前行的力量。
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学员们求知若渴的脚步。7月18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第二期培训班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行业的青年骨干记者、编辑参加了评论写作培训。
学员们带着初来时的困惑与期待,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通过听课、参观、采访、交流等方式,在充实的学习时光里汲取养分,最终满载知识、感悟与力量踏上归途。
在追寻红色足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毛主席塑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步入馆内,泛黄的文物、无声的影像、讲解员的讲述,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延安时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窑洞油灯下笔耕不辍,用文字作武器传递真理的故事,让学员们驻足沉思。
“延安时期的评论,字里行间既有对时代大势的精准把握,又有对群众冷暖的深切关怀,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力量。”湖南日报社评论员杨兴东颇有感触地说,“我要用好手中的笔,努力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闻作品,让党报评论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命力。”
除了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员们还聆听了专家作《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专题报告。随后,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重温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
“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用具象的历史遗存让我再次叩问初心,我为何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延安大学郭小良老师‘四个一’也精准解读了新闻为人民而写的朴素使命。”铜川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段蕾说,“我将把本次培训淬炼出的‘四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多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让我笔下的故事既有泥土芬芳,又能引发时代共鸣。“
在专题辅导中“充电蓄能”
“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到不被一个个公共事件‘牵着鼻子走’?”“面对新媒体传播浪潮,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该如何协同提升?”课程开始前,不少学员坦诚吐露出工作中的困惑。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疑问,道出了一线工作者对成长的迫切需求,也让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更添几分重量。
为让学员们“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4天时间里,9场专题报告接连开讲。由中国记协、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农民日报社等一线新闻媒体专家学者,“浙江宣传”、澎湃新闻等媒体融合领域的业界专家,结合从业经历,围绕“以党报评论新担当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全媒体时代时评习作的守正与创新”“主流媒体如何打造‘对话式引导’新范式”等主题作专题报告。
“坚持内容为王,每一次落笔都是作风在行走。多讲直抵人心的真话,别人才会相信你;多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别人才会关注你;多讲让人一看就懂的白话,别人才会理解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作品要感染人、要说服人,本身也要在文字打磨上下功夫。文字表达有态度也要有力量;有理性,也有感情;有条理,也要有‘冲动’,能愤怒,能激动,能幽默,能有歌颂的澎湃,能有批评的辛辣。”
…………
学员们在一堂堂前沿的理论课堂中“充电蓄能”。
“从授课形式到课程内容,无一不让我激动感动,收获远超预期。我也从中领悟到要下真功夫、苦功夫历练自己的‘四力’,认真对待经手的每一篇稿件。”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常海军表示。
“4天时间虽短,对我们而言确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戴雨辰坦言,能跟着业界前辈沉浸式学习实战经验,同时补充丰富理论知识,这段经历让我深受启发、收获满满。
在现场教学中“开阔眼界”
“当《泪蛋蛋落在沙蒿蒿林》的歌声响起,我沉浸式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脉搏。”在安塞区文物文化馆观看陕北民歌现场表演后,天津日报社评论部评论员郭振由衷赞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17日中午,学员们分成5组,分头前往安塞区文物文化馆、安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茶坊村、山王河村、南沟村等地开展实地采访。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满怀热忱的郭振,在表演结束后立刻找到陕北民歌传承人王泽伟,围绕民歌的历史渊源与当下传承发展现状展开深入采访。
采访活动结束后,导师们对学员提交的作品进行了精准点评和细致指导,从立意深度、结构逻辑到表达技巧逐一剖析,让学员们直呼“收获远超预期”。
“特别是朱玉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敏锐的新闻触觉,深入浅出地剖析并示范了采访中捕捉、提炼新闻点的关键技巧,为我日后挖掘和呈现有价值的新闻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肖雅雯坦言:“前几日的理论课堂上,前辈们将评论写作的逻辑构建、观点提炼技巧拆解成可直接运用的‘方法论’,曾经困扰我的‘怎么评、评什么’等稿件思路问题,如今逐渐有了清晰答案。与行业前辈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带着新闻理想走过的采访路、写下的评论稿,更让我明白好的评论不只是文字的精巧呈现,更是立场的坚定坚守、责任的自觉担当。”
带着满满收获踏上归途的西藏广播电视台记者索央表示:“我将把此次所学所悟带回雪域高原,始终把脚踩在泥土里、把心放在群众中,努力以更深刻的洞察、更精准的表达讲好西藏故事、传播党的声音,切实履行好新时代党媒记者的职责使命,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言!”
带着培训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学员们将回到各自的岗位。那些初来时的困惑已化作前行的动力,而传承初心的信念、增强“四力”的本领,终将成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利器”,这场短暂的培训,让每一位学员在新闻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