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昭斌在侯市中心小学讲述党的故事 记者 叶树峰
清晨的延安城刚刚苏醒,孟昭斌老人已端坐书桌前。阳光爬上泛黄的书页,照亮他专注阅读的面庞,也照亮书桌旁那摞厚厚的笔记本——整整13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位老人30余年从未停歇的思想跋涉。从毛泽东著作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坚信“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坚持在理论学习中汲取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1993年,孟昭斌从延安林校领导岗位退休。当许多人选择安享晚年,他却将退休视作新征途的起点。他用30年如一日的赤诚,重新定义了“夕阳红”的绚烂光谱,在延河之畔写下了一部“退而不休”的动人长卷。
播种希望的“老园丁”
“孟爷爷讲的故事,我们最爱听!”在志丹县侯市中心小学,孩子们簇拥着精神矍铄的孟昭斌,希望听他继续讲述红色故事。
“想的是‘党员’,活的是‘价值’,为的是‘理想’,尽的是‘责任’”——这“八字真经”是孟昭斌躬身实践的灯塔。他提炼出“学、谋、研、讲、宣”五字诀,将全部心力倾注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他深入调研,撰写《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少年前进的方向》等20余篇理论文章;他伏案疾书,编写10多篇饱含深情的宣讲稿;他步履不停,为一批批校园青少年和奔赴延安研学的青年学子深情讲述革命故事。
7月14日清晨,90岁高龄的孟昭斌精神矍铄地出现在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的大厅门口,这是他第三次受邀参加《党的故事我来讲——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栏目。老人特意换上了一身整洁的衣服,手中拿着几页提前准备好的讲稿提纲。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沉淀了90年光阴的质朴与深情,他用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语调,讲述起长征时期的故事,开始了又一场宣讲。
笔耕不辍的号角与灯塔
退休以后,《延安老年生活》杂志编辑部常出现孟昭斌的身影。他以特约撰稿人的身份,让这本杂志成为延安老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他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更以研究者的姿态深入老年学领域,撰写10余篇理论文章,为老龄事业建言立论。
“我采访徐金山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孟昭斌说起徐老时感慨不已,“徐老在关工委工作时提出了用延安精神教育下一代,更带头开展百人千场宣讲延安精神的活动,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孟昭斌看来,徐金山带着草鞋宣讲延安精神的身影,体现了延安老干部们一颗红心永向党,永葆初心、不负使命的担当与作为。
孟昭斌的笔端流淌着对老年群体深沉的理解与热望。在他笔下,50多位普通老人“银龄奋蹄谱新篇”的故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记录,更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生命在晚霞中持续燃烧的万千姿态。他让一本杂志成为连接心灵的驿站,也让它成为推动老龄事业前行的思想引擎。
守护延安精神的“活”火种
对孟昭斌而言,延安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融入血脉的生命基因。自1993年加入延安精神研究会起,他便将传承延安精神视为毕生使命。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党的领导人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反复“阅读”延安这座永恒之城,足迹踏遍每一处革命旧址与纪念馆。
精神唯有传承才显不朽。孟老精心撰写了30多篇弘扬延安精神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中华魂》《延安精神》等刊物上。2023年,他的征文《夕阳无限好,延安情更深》在《中华魂》“我的延安情”征文大赛中荣膺一等奖。奖牌无言,却成为他30年如一日守护精神家园的生动注脚——他身体力行地证明,延安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澎湃着感召心灵的力量。
30年执着坚守,终换来社会的深深回响。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省最美“五老”、延安模范、延安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面对赞誉,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党员目光沉静而坚定。他书桌上那本摊开的《延安精神》读本,仿佛映照着他内心的誓言:“九十不言老,事业常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