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9日
明清·苏州镇总兵杨承祖(二)
  高杰,字英吾,与李自成同乡,米脂人,以骁勇闻名军中,绰号“翻山鹞”,深得李自成信任。每出征之时,将辎重、家小留于老营,令刘良佐守(米脂人)警戒外营,高杰守护内营。李自成妻邢氏年轻貌美,遂与之勾搭成奸,久之,惧怕劣迹败露遭到诛灭。崇祯七年(1634)八月下旬,高杰偕邢氏带领亲兵杨承祖等五十余人,在湖北襄阳投降明军参将、米脂同乡贺人龙,疯狂镇压昔日的义军同胞兄弟。崇祯十五年(1642),贺人龙战败被杀,高杰以功升任游击将领,统领贺人龙旧部。次年再擢升副总兵。随着高杰的擢升,杨承祖在明军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公元1644—1645,是中国大地天翻地覆、风云变幻之秋。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清世祖福临继位,改元顺治,此后大举南下,问鼎中原。正月初三,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建元永昌,国号大顺。此后数月,大顺军势如破竹,席卷中原大地。次年三月十九日,攻占明都皇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未答应李自成联合反明之邀,在山海关大败起义军,遂被多尔衮拉拢,易帜降清。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四月十九日,李自成匆忙称帝,第二天便退出北京。好梦不长,占领北京只有四十二天。从此农民起义军从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终归失败。当年五月初一日,吴三桂引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皇帝进入北京城,江山易主。
  当年五月十五日,总兵官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与马士英、史可法等一般文武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史称“南明”,尚有江南半壁江山。弘光帝依史可法之议,设江北四镇:总兵官高杰封兴平伯,驻扬州;刘良佐封广昌伯,驻凤阳、泗州;黄得功封靖南侯,驻庐州(今安徽合肥)。此前,高杰已经占据江南重镇扬州,多行烧杀掳掠之事,百姓怨恨甚深,黄得功以此为由举兵与高杰争夺淮、扬,经过史可法晓之以大义,多方调解,化干戈为玉帛。弘光帝乃以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总镇扬州,高杰移驻距离扬州四十里的瓜州(今扬州市邗江区),隶属史可法标下,为前部总兵官。大概在此前后,高杰的老部下杨承祖擢升为苏州总兵。十二月,高杰移师北上归德府(今河南商丘),谋图收复中原。第二年正月,被暗中投降清兵的睢州(治于今安徽睢县)总兵许定国杀害。清兵入关之后,气焰正炽,对富庶之地江南志在必得,连续发兵南攻。扬州十日之屠,南京城破,弘光帝为清军阶下囚,南明朝廷公侯贵族、六部大臣,苏州总兵杨承祖等方镇大员、统兵将领结队出降,一幕幕历史悲剧接踵上演。
  弘光二年(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五(丁丑),“大清兵攻陷扬州,督师史可法死之;知府任民育、知县周志畏等不屈死,总兵刘肇基战死,原任兵部侍郎张伯鲸、都督兵部右侍郎卫胤文、监纪主事何刚先后殉难。”五月初十,弘光帝闻扬州失陷,慌忙偕亲信太监、妻小数十人,微服逃出南京,后被俘。五月十五日,豫亲王多铎大军兵临南京城,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等一班公侯伯爵及驸马齐夔元,内阁大学士王铎、魏正揆,礼部尚书钱谦益,兵部侍郎朱一臣等大臣及都督十六员、巡抚提督一员、副将五十五员、并城内官兵出城迎降。其沿途来归者有兴平伯高照元(高杰之子),广昌伯刘良佐,提督李本深,总兵杨承祖、胡茂祯、张士元、郭虎、李中星、何应昌、翟鸣凤、王之刚、李遇春、张天禄、张天福、李成栋、李栖凤等二十三员,监军道张建、柯起凤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悉数归于清军,南明小王朝几乎成为空囊之躯。
  杨承祖降清之后,以苏淞都督府同知兼任正二品的苏州总兵。当时苏州是江浙军政中心,淞沪一带也为苏州府所辖。他积极效忠清王朝。顺治三年(南明唐王二年1646),杨承祖曾致信招降在舟山群岛坚持抗清的沈廷扬,遭到严词拒绝。清初之际,百废待兴,杨承祖在苏州总兵任上,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社会经济诸方面颇有建树。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供奉清代顾沅辑录、孔继尧绘像,道光九年镌刻的《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其中有杨承祖刻像,注云:杨承祖,顺治年间官都督同知,镇守苏州。顺治十一年,杨承祖衣锦还乡,为其祖父尚德重修陵园,建造石牌坊,勒石镌名。并请致仕隐居的旧友钱谦益撰写墓碑之铭,以光宗耀祖。之所以满篇空泛溢美之词,当是另有隐衷。
  钱谦益(1582—1664),苏州府常熟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礼部尚书。南明弘光二年五月十五日,与杨承祖等一班文武大臣降清后,被挟持北上,授礼部侍郎。较之史可法等忠烈之士,他们均气节有亏。孔子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之说,故而他所撰《总兵杨承祖先茔碑铭》中,对杨承祖降清以前之事闪烁其词,忌讳莫深,则隐而不叙,也在情理之中了。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