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欢
今年是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延安,记者跟随报道组一同探访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苹果种植示范园、苹果气象科技小院、基层气象站等地,感受延安气象事业的红色根脉与时代新章。
窑洞星火照前路:红色气象遗产的守护传承
盛夏时节,延安清凉山上绿意葱茏,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迎来了一波波游客。学员宿舍、教室、时任延安气象台台长张乃召宿舍以及制氢房……一孔孔简陋的窑洞穿越时空,向人们述说着80年前发生的故事。
延安时期的气象工作是为保障军事活动而创建和发展的。1945年3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清凉山成立气象训练队。同年9月,在凤凰山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气象台——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开启了人民气象事业的新纪元。就是在这里,气象训练队队员们吃着小米、瓜菜,七八个人睡一个土炕,他们以膝盖为桌、石头作凳,以锅灰水代替墨水,经过紧张训练后,掌握了气象观测和发报技术,顺利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这里整个还原了当时气象训练队和延安气象台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场景,当时的条件很艰苦,老一辈气象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延安市气象局纪检组长杨增军说。
在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的不远处,是延安时期气象事业展览馆,这里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都在讲述着气象事业创建发展的重要历程。
“80年来,延安气象事业从当时的窑洞、火炉、煤油灯到现在有了漂亮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人影平台、先进的监测设备,气象信息也从当年的大概预测发展到现在精准到小时的预报。”谈起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延安市气象局四级调研员李新亚感慨地说。
近年来,延安气象部门持续加强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建设,完成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窑洞旧址和主题展馆二期建设,不断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在弘扬延安精神、传承气象优良传统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提升气象监测能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更精准
80年过去了,气象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位于安塞南沟的延安苹果气象科技小院,记者看到,这里放置有土壤水分仪、糖度计、防冻液、智能点火装置等果业及防灾研究设备,俨然是气象科技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
延安市气象局三级正研级高工孙智辉是气象科技小院的技术带头人。他介绍说,他们主要研究苹果花期气温观测预报、灾害评估、防御技术试验推广等系列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陕北山地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服务技术流程。同时,他们还全力做好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数研究。自小院建立以来,他们先后研发了便携温度观测设备、“格点+AI”果园温度预报技术、“物候+温度+花序损失”的灾损模型和“面积占比+等级费率”的区域费率计算方法等。
来到宝塔区气象站,这里设有延安国家基本气象站、延安国家高空观测站,站点业务涵盖地面常规观测、高空、垂直观测、辐射、酸雨、大气成分以及农业气象等,是全省探测业务种类最多的台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我们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从地面到高空,实现了对气象要素的全面监测,观测数据传输频次提升了数倍。同时,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新型设备,对大气进行更精细的探测,数据处理更加快速准确,为气象预报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宝塔区气象局工作人员白燕荣介绍说。
截至目前,延安市建成全省首个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新建5套实景监控系统、47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1670套两要素果园气象站,果园气象监测密度由23公里提升到4公里,低温监测误差由5℃缩小至0.5℃,构建起精准到乡镇、准确体现不同地势果园温度的气象监测体系。
科技护航“金苹果”:筑牢防灾减灾第一线
苹果是延安的主导产业,果业防灾减灾是气象部门服务的重点工作。
走进志丹县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只见一行行苹果树蓬勃生长,翠绿的枝叶间缀满了颗颗果实,果树上挂着的气象监测设备和不远处的综合气象观测站分外引人注目。
果农安光荣指着树上挂着的便捷式两要素果园智能监测仪高兴地说:“以前果园挂的是传统的温度计,我们经常要跑到果园来看温度。自从气象和农业部门给安装了便捷式两要素果园智能监测仪后,我通过微信小程序‘苹安天气’,在家就能知道自己果园的温度、湿度,在花期防冻起了重要作用。”
安光荣介绍说,气象部门还结合幼果期、成熟期等苹果生长关键期,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尤其是在霜冻、干旱、冰雹等高风险天气来临的时候,通过“苹安天气”、微信群、短信、抖音等多种方式推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帮助他们提前防御,降低生产损失。
“吴起县位于延安西北部,云层会从西北方向进入延安市区,我们发现云层后,人工干预消减冰雹,‘打早、打小、打足’,从源头上将灾害降到最低。”在吴起县延安苹果试验示范站,吴起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杨光指着其中一幅雹灾防御作战图说道。
据介绍,2023年,吴起县启动冰雹源头防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当年完成15个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装备建设及自动化改装工作,2024年启动12个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装备建设,目前大部分已进入收尾阶段。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开展,有效缓解了吴起县阶段性旱情、遏制了冰雹灾害的发展、减轻了冰雹灾害损失。
今年,全市首个市级创新险种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保险成功落地,在吴起、洛川开展试点,投保面积达2.07万亩,为果园穿上了“保险衣”。它有着精准的赔付“密码”,即以气象数据为触发依据,把果园最低温度当作核心参数,再结合苹果花蕾期、花期、幼果期不同阶段的冻害阈值,实现按“气象数据说话”的精准赔付。目前,通过气象指数保险,我市为果农2250亩受冻果园挽回经济损失89万元。
为了做好这项兜底服务工作,延安气象部门积极行动,在市委市政府和中、省气象局的指导支持下,实现气象服务与保险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气象灾害“灾前预警+灾中应对+灾后服务”的全链条服务。并成立工作专班,与中国气象局金融气象重点创新团队、气象风险与保险联合开放实验室研发花期冻害和冰雹天气指数,为保险公司和果农提供科学依据。
察天时可安农事,知气象能利民生。80年来,从清凉山窑洞到智慧监测网,从手工观测到智能预警,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避险,延安市气象部门正在将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全产业链,以高质量气象赋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向着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