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0日
书犹良药 治愈时光
贺清明
  古代称读书人为“先生”,宋朝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一诗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认为书读多了,腹有诗书的人,气质才高雅,才能成为人中龙凤。现代人比喻读书人是喝墨水的,墨水进了腹内,自然能饱腹。美国著名作家乔治·马丁曾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读书丰富人生阅历,能让人活得有品质、有情调。读书的益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见解。但当读书一旦源于功名利禄,就一定变了味。”对于读书,热爱就是热爱,无他!
  我从喜欢文字的美到热爱文学的温度,源于初中时一位同学的影响。我是延川县中学1978年第一批招入的初中尖子班学生,甲乙两班共120人。初三时,城关中学初中合并到县中,我们班插进来几个城关的同学,同时调出去几个被称为“差生”的同学。这让我既结识了县领导家调皮的子弟,也遇见了偏科却文采出众的曹同学 。曹同学作文写得好,经常有诗歌发表于报纸杂志,是文学的忠实支持者。
  凭借干练的做派与成熟的交际能力,曹同学很快吸引了几个热爱文学的同学。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看报读杂志,甚至将报纸中的一些好文章偷偷地剪下来,收集在笔记本中反复阅读。现在想来,这个行为很不好,很是惭愧。
  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曹同学整理了上百句名言名句,被我们几个人认认真真抄录在笔记本里,至今我还保存着那本塑料封皮的笔记本。一晃40多年过去,再次打开尘封已久的笔记本,阅读古诗词中优美的文字,不禁感慨怀念。因为时常誊写,我的钢笔字和粉笔字都好看了许多;因为反复吟诵,我不仅感受到了汉语言的典雅优美,许多名句因记忆深刻,在后来的写作中也能够合理借鉴引用。就是在初三那一年,我爱上了文字表达的雅致,故而进一步爱上了文学。
  初中时与文学的结缘,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而真正让我对文学的热爱如烈火般燃烧的,是一场难忘的文学盛宴。
  1982年5月,延川小县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县办文学小报《山花》迎来创办十周年纪念日,并邀请了省上两位重量级作家——路遥与贾平凹作文学创作报告会。记得路遥讲话时烟不离手,讲得最多的是他的文学导师柳青以及柳青关于创作的精彩论述。我坐在台下,认真地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写笔记,受益匪浅。因这次报告的滋养,我对文字的喜爱、对书籍的渴望更上一层楼。
  当时,考大学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此我选择了理科。而最终支撑我考上大学的,偏偏是文科科目语文与政治,因理科科目数理化分数偏低,我上大学被调剂到了医学专业。5年苦学医学,曾经萌芽的文学梦被压在心底。但我常常在课余时间用文学书籍填补空虚,缓减压力,弥补因重组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于读书,我从不挑食,会从微薄的生活费中节省开支,购买哲学社会文学类图书,借校友中文系同学的心理学教材阅读。坐在图书馆学习专业课困乏之时,书架上任何一本杂志拿起来就能解乏,不考虑所读之书是否有用。从书中我尝到了化解苦难的甜头,脆弱而悲伤的心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抚慰与疗愈。
  我从自觉读书再到文学创作,源于工作调动。2002年,我从原工作单位调回母校,继续从事热爱的教育事业,因调离手续迟迟未落实,我承受了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在此期间,我只能通过读书减压,拿起笔试着写文章,把压力变动力,没有功利地写,并试着投稿。2004年,我的处女作《一双布鞋》发表于《延安日报》,读书带来的喜悦、创作换来的小成就倍增了我的信心,那颗曾经萌芽的文学种子在久旱之后获得了甘露,继续生长发育。
  于我而言,读书早已融入生命,成为对抗困境、追寻热爱的力量源泉。因为读书,所以遇事通达;也因为读书,所以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