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秋风送爽的时节,我踏上了延安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黄土地。彼时,我是一个怀揣梦想与好奇的十五岁青年。近四十载时光飞逝,延河水的流淌早已将我的情感与这座城紧紧相连。那窑洞里的灯光、山峁间的信天游、街头巷尾的红色故事,从最初令我惊叹的历史回声,渐渐沉淀为我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一种名为“延安”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异乡人的灵魂里。
抵达:在历史的怀抱里初识与憧憬
初到延安,空气中弥漫的“红”,是那样热烈而鲜明。杨家岭、枣园、王家坪……这些在课本里无数次出现的名字,如今化作眼前真实的场景。旧址上仿佛还留存着先辈们的足迹,弥漫着往昔岁月的气息。我怀着崇敬之心穿梭其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余温。
中央大礼堂里,似乎还回荡着七大会议时的热烈讨论。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主席台上“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字迹,虽已斑驳却依旧苍劲有力,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常对我们说:“孩子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每一块砖,都承载着先辈们的信仰与热血。”他的话让我第一次真切意识到,延安绝非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座精神丰碑。我的求学之路,就在这满满的震撼与憧憬中开启。
求知:在知识与实践中感悟理解
我的青春,沉浸在延安浓厚的红色氛围与求知热潮中。校园里,老师讲授关于延安历史和革命故事的课程,是我最喜爱的。而走出校园,参与各类红色实践活动,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延安精神。
我曾跟随同学们一起前往南泥湾参观,亲身体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成果。看着那一片片肥沃的农田,想象着当年三五九旅战士们挥汗如雨垦荒的场景,我深受触动。
在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中,我们会前往革命旧址为游客讲解历史。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延安精神的一次深入学习。我也逐渐明白,延安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诸多宝贵品质,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是激励无数人前行的力量源泉。这份理解,是我在求知过程中收获的最珍贵的财富。
传承:在成长与担当中播种希望
随着在延安生活的日益深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不仅是这片土地的过客,更应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承者。
令我欣喜的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它融入了延安的大街小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街头的红色文化宣传栏,社区里的红色主题活动,还有那一家家带有红色元素的餐馆、民宿,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延安精神。我常常穿梭其中,不仅是为了感受那份熟悉的红色氛围,更是为了汲取前进的力量,让自己成为传承延安精神的一颗火种。
见证:在时代的变迁里收获与坚信
近四十年时光流转,我有幸见证了延安在红色基因引领下的巨大变迁。2020年,延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对这座城市多年来不懈奋斗的最好嘉奖。如今的延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整洁宽敞,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智慧设施不断完善。街头巷尾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巍峨的宝塔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最美的城市画卷。
南泥湾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如今更加壮观,千亩稻田稻浪翻滚,光伏电站如银色海洋,科技与传统在这里完美融合。梁家河也从曾经的小山村,变成了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看着窑洞前的直播间里,村民们熟练地推销着本地的苹果,我不禁感慨万千。对比初到延安时看到的景象,如今的变化堪称奇迹,而这正是延安精神结出的丰硕果实。它让我坚信,延安将在红色基因的驱动下,不断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望:异乡成故土,血脉永相连
当年,无数青年奔赴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85年,我因求学而来,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延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目的各异,但都被这里的红色精神所吸引。有人在革命纪念馆里驻足沉思,缅怀先烈;有人在延安学习书院中汲取智慧,思考发展;更多的人,则是在街头巷尾感受着延安的淳朴与热情。那一句句带着陕北口音的问候,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都让我感受到延安精神的恒久魅力。
从1985年那个秋天至今,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与延安相伴。红色延安于我而言,早已从最初的求学之地,变成了血脉相连的第二故乡,更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从历史中走来,历经岁月洗礼,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延河水滔滔不绝,秋风依旧送爽。有人问,如何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我看着校园里充满朝气的学弟学妹,看着城市中忙碌而幸福的人们,看着那永远屹立的宝塔山,心中便有了答案。这份精神,已融入我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化作我生命中最温暖、最坚韧的力量。
如今,我已从一名求学青年成长为延安精神传承路上的坚定行者。我将带着这份精神,继续书写属于我的故事,也为延安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