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苏铁 主持人胡琛: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做客我们《作家说》栏目的是延安宝塔区委党校理论教员、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延安书协会员、延安作家协会会员苏铁。
苏铁,笔名轶夫,1985年毕业于延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进修结业,高级职称,先后荣获省、市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编著有《新时期执政党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基层党员培训读本》。撰写论文10余篇,在各类报刊杂志出版社公开发表。
同时,苏铁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创作经验的纪实文学作家,出版有《延安与美国》《延安与苏联》《延安与日本》等书籍,以详实的资料和纪实文学的写法,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延安时期的珍贵记忆。
胡琛:您为什么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
苏铁: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没什么可玩的,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古朝”(即故事),一听就是大半夜。小学的时候我爱上小人书,经常钻头觅缝地看。初中开始,我就开始看小说。那个年代的小说可是稀缺品,好在村子里插队的北京知青从北京带来好多书,我常常借来如饥似渴地看。记得有次晚上,点着蜡烛偷着看,睡着了蜡烛仍燃着,把我的棉布帽子烧了个惨状。我和文学缘分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改革开放,教育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师范,但因体检问题没上成学。参加工作后却庆幸地圆了个大学梦,就读于延安大学政教系,毕业后任教于姚店中学及市内二中,后调入市委党校(现宝塔区委党校)一干就是20年。虽从事理论教学,却喜欢文学。
2012年,我退居二线不再任职,一个偶然机遇,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延安的红色作家白黎先生,一来二往,话很投机就成了忘年交朋友。他赠我一套自己的代表作《“三S”之行》,并说他年老体弱手发抖,已经动不了笔了,有一选题想让我执笔完成,资料他提供。我说我是搞理论教学的,写写论文罢了,撰写文学作品恐怕不胜任。但白老先生很信任我、看好我,就有了后面我的纪实文学写作。
胡琛:请谈一谈您的创作经历及成果。
苏铁:我用了3年时间写成《延安与美国》。本书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交往为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历史记忆,客观再现了这段历史中发生的奇闻轶事,让人们实事求是、真实了解当时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见远识和伟大胸怀,以及美国朋友和国际友人的情怀。也从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雏形。
第一本书《延安与美国》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增强了我的写作信心,也是白老先生把我引上道,使我爱上了写作。
根据选题计划,我随后着手写作第二本书——《延安与苏联》。这本书我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谱写了有关红色延安与苏联的往事,涵盖了苏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共江西瑞金苏区和延安时期的诸多历史事件。书中详细描述了共产国际从成立到解散的24年中,与中共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陈云、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故事,客观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两本书出版后,我准备放弃写作,自费出书经济负担不起。然而这时国内新冠疫情暴发,小区封闭,闲着也是闲着,我又动起笔来,写了第三本书——《延安与日本》。这时候,我们已经把写书当做一种“历史使命”来完成。我觉得自己是学党史的,又是讲党史的,应该有责任写好延安时期的故事,讲好延安时期的故事。
延安时期的延安是个“特区”,具有开放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的外国人很多,诸如记者、医生、观察组(美国)、情报机构(原苏联)、工作人员(日本共产党、日本工农学校)。
这本书的写作,费的辛苦就大了,我到北京、重庆、西安等图书馆查找翻阅资料。老婆说我着魔了,是傻瓜,但说归说,还是极力支持我。
有人质疑,延安和日本有关系吗?我说我写的是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事。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延安创办起一所日本工农学校,它既不是收容所,也不是监狱,更不是战时“集中营”,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人道主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校,主要是教育改造日本战俘。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成为反法西斯战士,这些日本反战人士,多数是战俘。据史料记载,八路军俘虏的日本士兵2407名,送到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过的陆续有500多人,他们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同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抗战时期,延安为何会有这样一所学校呢?那是因为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日军战俘渐渐增加,陆续送到延安教育改造,如何教育日战俘,这就成了一个新课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办起的学校。
“日本八路”加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战争的行列,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日本工农学校”也成为国际战俘史上的一个奇迹。
根据延安时期这段史事,我注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思想性和史料性的结合,运用文学手法,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近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延安与日本——发生在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故事》一书终于面见读者。《延安与日本——发生在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故事》是继《延安与美国》《延安与苏联》两本纪实文学之后,又一部重要作品,可以说形成了一套讲述延安时期故事的延安外事故事三部曲。它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实事求是、客观反映了这段延安时期的红色历史记忆,展现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为读者呈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胡琛:在您创作中,有没有什么趣事发生?
苏铁:在写《延安与日本》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图书馆藏书只能短期借阅,不能长期滞留,有本资料书,我只能借口不慎丢失,以书的三倍价格买了。胡琛:请讲一讲您的创作风格特点。
苏铁:我的这三本书都是纪实文学,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写作原则。故事客观真实、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笔下以革命老前辈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普普通通,穿着粗布衣,甚至上着补丁,是人不是神。
胡琛:你认为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苏铁:文学创作素材来自现实生活,作品要有可读性。当今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趋势呈现出多维度的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多元融合与时代共振的动态演进过程。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与打工文学的兴起,成为记录时代脉搏的独特载体。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虽冲击传统的创作方式,但文学的本质仍在于对生命的审美体验。
胡琛:您认为未来文学创作的挑战是什么?
苏铁:新时代文学创作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作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技术赋能下保持人文关怀,在市场导向与文学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个体表达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动力,也是作家们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