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来,他调解了2000多起矛盾纠纷,从邻里吵架到宅基地纠纷,没有他解不开的“疙瘩”,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呼他——“樊公道”。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
“全省政法机关‘学英模、见行动、立新功’主题实践活动让我对矛盾调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心去听,用情去解,才能让群众满意。”7月15日,樊九平说。
从说书走来的“和事佬”
樊九平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年轻时学艺陕北说书,背着三弦琴走南闯北。一次在宜川县说书时,樊九平听说村里一位老人的6个子女因为赡养老人,引发矛盾。樊九平琢磨后,表演了陕北说书《五子葬父》,讲述了不孝子幡然悔悟的故事。曲终时,老人的6个子女面露悔色,表示一定照顾好老人。
这件事之后,樊九平发现说书不仅能娱乐,还能教化人心,于是便把发生在乡亲们之间的小纠纷编成说书段子,既说书,又说理。“那时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觉得我眼界广、说话公道,有啥事就爱找我说道说道。”樊九平说。
张家和李家为只鸡吵架,樊九平就唱“一只鸡引发的大战”;王家媳妇受气回娘家,他就说“婆媳相处之道”……唱着唱着,当事人笑了,气也就消了,矛盾也没了。
“那个说书的,能把理说透。”渐渐地,这句话在乡亲们之间传开,找樊九平调解纠纷的人越来越多。樊九平也从说书人,变成了给乡亲们调解矛盾纠纷的专职“和事佬”。
调解纠纷的五个妙招
“调解这件事,就是咱农村人说的‘不能偏斧子砍’,要和矛盾双方讲理,合情合理把事情处理好。”樊九平说。
“端平一碗水”是樊九平的座右铭。他还自创了有信心、秉公心、要耐心、靠细心、守初心“五心”工作法。
桥镇村两户村民因为相邻的宅基地闹得不可开交,樊九平就给他们讲“六尺巷”的故事。最后,一家让出5米地,另一家帮着修了院墙,两家握手言和,成了好邻居。“只要有信心,肯下功夫,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樊九平说。
赵家的羊被李家的狗咬伤,两家起了纠纷。樊九平秉持公心,说事拉理,悉心调解。最终,李家承担了医药费,赵家也息事宁人。
小区居民为维修费吵了10年,樊九平耐下心来,前前后后开了3次会,帮居民们恢复了“楼长制”,不仅解决了问题,还立下了规矩。
调解一起家庭借贷纠纷时,樊九平发现借条没问题,但被告的话有蹊跷。他细心询问,还原了事情真相,原来是儿媳骗了婆婆的钱。最终,老人原谅了儿媳。樊九平也给一家人上了一堂入情入理的教育课。
如今,乡亲们早已习惯有事就找“樊书记”。樊九平说:“矛盾纠纷不分大小,小事如不及时处理,也能变成大事。乡亲们信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调解表面上解决的是‘事’,实际上是调解‘人’,把人说通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樊九平说。
从2014年成立“樊九平调解室”到如今,甘泉县已有80多个这样的调解室,涌现出了一批“李公道”“王公道”。在劳山乡,调解室解决了拖欠10年的退耕还林款;在石门镇,调解团队公平分配了3000多万元征地款;在南义沟村,村里在化解矛盾后建起100个大棚,带动村民实现致富增收……许多矛盾纠纷,在群众身边得以解决。
法院和检察院在推进基层治理中,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的作用,请樊九平参与调解民事纠纷。面对一起邻里伤害案,樊九平从“远亲不如近邻”说起,释法说理,最终促使当事双方握手言和。
从说书艺人到调解专家,樊九平始终坚持着一个道理: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就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他获得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就是最好的证明。
成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樊九平更加关注民生实事。从加强高楼消防安全到未成年人保护,他把老百姓的心声带进全国两会。“我就想让千家万户都平安和睦。”樊九平说。
(来源:陕西政法全媒体中心 延安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