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治峰(右)与志丹县委老干部工作局工作人员讨论支部建设 记者 叶树峰
7月19日,志丹县委老干部工作局的院子里,一个身影准时出现。年过七旬的王治峰拿着刚从局收发室取来的《金秋》杂志和一叠学习材料,脚步轻快地往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室走。
这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是志丹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自2012年退休至今,13个春秋里,他用脚步丈量着对党的忠诚,用行动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誓言,让一面鲜红的党旗在离退休干部群体中高高飘扬。
书桌前的“老学生”把学习变成生活的刻度
王治峰的书桌永远是家里最整洁的地方。玻璃台板下压着泛黄的《党章》,边角被摩挲得发亮;右侧摞着半尺高的学习笔记,从2012年退休那天起,一天都没断过。“你看这页,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那天,我记了整整五页纸。”老人翻着笔记,字迹工整、密密麻麻,关键处还用红笔圈点,“人老了记性差,就得笨鸟先飞,把党的新思想新政策刻在脑子里。”
为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成了县新华书店的常客。书店工作人员说:“王书记每月准来,一来就扎进时政书籍区,有时蹲在地上能看一小时,选书时比年轻人还认真。”他的工资除去生活费和常备药,大半变成了书架上的书——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到《乡村振兴战略解读》,满满当当摆了三层。有次老伴嗔怪:“你买这么多书,看得过来?”他却认真地说:“我看不完,留给支部的年轻人看,党的理论得一代代传下去。”
奔波中的“组织员”把散沙拧成一股绳 2009年,王治峰刚接任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个“烂摊子”:18名退休党员,有的随子女迁居外地,有的常年卧病在床,有的甚至十几年没参加过组织生活。“党员散了,心就散了,党组织的根不能断。”他攥着皱巴巴的党员名册,下定了决心。
那年夏天,王治峰揣着一瓶凉白开,揣着名册,开始了“扫楼”式摸排。他走了县城多个家属院、乡镇村落,终于摸清了18名党员的住址、身体状况和联系方式,建起了退休干部党员信息库。“党员住得散,咱就把支部建在楼里、小组设在院里。”他创新设立“党委—支部—楼栋小组”三级体系,把党小组建在各个家属院,让老党员下楼就能参加组织生活。
组织建起来了,活动得跟上去。每月19日,是支部雷打不动的学习日。不管刮风下雨,王治峰总是第一个到活动室,烧好热水,摆好座椅。
如今,支部党员人数已经达到89人,这个曾被认为“难管理”的支部,成了全县的标杆——2024年,被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五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被延安市委老干部工作局评为“全市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捧回奖牌那天,王治峰把它挂在活动室最显眼的地方,对老同志们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老党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
夕阳下的“赶路人”让初心永远滚烫
如今的王治峰,每天读报两小时,每月逐人逐户为支部退休党员送学习资料,带领支部每年开展集中慰问老党员2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1次、文体娱乐有奖比赛1次。遇到老党员生病住院,他考虑支部经费紧张,自己花钱买牛奶、水果上门看望老党员。
有人问他:“都70多岁了,歇着不好吗?”他指着活动室墙上的党旗:“入党那天,我对着这面党旗宣誓,要为党奋斗终身。‘终身’不是到退休就截止,只要心脏还跳,就得为党多干点事。”
夕阳西下,志丹县委老干部工作局院子里的活动室,灯光亮了起来。王治峰正领着老党员们学习新修订的《党章》,声音洪亮,眼神明亮。窗外,晚霞染红了天空,那面挂在墙上的党旗,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鲜艳。
这抹鲜艳,是一名老党员用13年退休时光擦亮的底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注脚,更是无数像王治峰一样的老党员,在岁月长河中为党旗增添的璀璨光彩——他们或许青丝变白发,却始终让初心滚烫;或许离岗退休,却永远是党的“赶路人”。
正如王治峰常说的:“晚霞虽晚,照样能照亮天空;党员虽老,照样能为党添彩。”这抹红,在志丹的群山间,正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