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6日
一位果农的独白:洛川苹果不再靠天赏饭
通讯员 王刚 张水龙 记者 孙艳艳
  我叫杜民子,今年63岁,是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的老果农,如今手里管着80亩苹果园。从1985年在家乡种下第一棵苹果树算起,我已经和苹果打了40年交道,尤其这5年来,从砍树改种到带乡亲致富,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管园,亲眼看着咱洛川果农的日子是真真切切被一棵棵树、一张张网、一个个政策托起来了。
  密植园里的“科技突围”
  2021年,我的矮化密植园亩产突破8000斤,毛收入2.4万元。这数字搁在五年前,连想都不敢想。记得2016年刚改矮化园时,村里有人说我“瞎折腾”,3米多高的乔化树砍了,换成1.5米的矮树苗,这不是败家吗?可如今,这些“小个子”果树成了摇钱树。行距4米的设计,让施肥机、打药车能直接开进去,节省了近一半人工成本。去年合作社的分选机投产后,果子按果型、果径、颜色分成多个等级,一级果能卖到12元一斤,比传统分级多赚30%。
  最让我骄傲的是2023年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带着新品种来咱这儿搞试验。我第一个报名试种“九月奇迹”,皮薄汁多还耐储存,去年10亩地套了20万个袋子,净赚35万元。现在我的果园成了“品种博物馆”,红的“秦脆”、黄的“瑞雪”、绿的“澳洲青苹”,十几种颜色在阳光下闪着光,就像把彩虹种在了黄土坡上。
   防护网下的“安全升级”
  2023年春末的那场雹灾,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当时我站在果园里,看着一颗颗冰雹被银灰色的防雹网弹开,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了地,这张网是2022年洛川县启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时,政府补贴30%帮我们装上的。
  2024年6月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我守在果园监控屏前,看着雨水顺着防雹网的缝隙流进蓄水池。这套投资40万元的雨水收集系统,是2022年政府推广“节水农业”时帮我建的,15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不仅够果园灌溉,还能给村里的抗旱应急点供水。
  现在果园里埋着5个温湿度传感器,12个摄像头盯着每个角落。有次手机App突然报警,技术员通过监控发现果树缺硼,及时指导补肥,愣是把5亩快绝收的园子救了回来。每天早晨巡园,摸摸树干、看看叶子,就像跟老朋友唠嗑,心里头踏实得很。
  合作社里的“联农账本”
  去年在洛川苹果博览会上,我的合作社和3家电商平台签了1200万元的订单。这让我想起2021年第一次在广州开专卖店时的窘迫,30平方米的小店,一个月才卖出500斤苹果。现在不一样了,合作社在北上广有3家专卖店、30个销售点,统一包装、统一价格,连包装箱上都印着“扫码溯源”的二维码。去年冬天,上海的客户通过扫码看到我的果园管理视频,当场追加了50吨订单。
  最让我暖心的是带动乡亲们增收的事儿。村里的王姐在我果园打工,去年一年就赚了5万元。她用这笔钱给小儿子娶了媳妇,非要请我喝喜酒。还有村里的贫困户老张,我免费送他200棵“福布拉斯”树苗,教他种免套袋苹果。去年他一亩地省了3000元套袋钱,纯收入超过2万元。现在老张逢人就说:“跟着老杜干,日子比蜜甜!”
  新图景下的“振兴脉络”
  如今80亩果园全换成了矮化密植的“秦脆”和“瑞雪”。今年预计总产量能突破50万斤,合作社能带动100户乡亲增收。上个月,我还采购了一台能给苹果做“CT”的机器,每分钟能检测200个果子的糖度、霉心病,等这台最新款的智能分选机到位,咱也试试把洛川苹果卖到国外去。
  娃娃放暑假了,我要带他们去国家级苹果种质资源圃看看,让他们知道,洛川苹果能走向世界,靠的不是老天爷赏饭,而是把政策红利种到土里,把科学技术抓在手里。
  站在果园高处,我掏出手机,给在西安苹果专卖店看店的老伴打去视频电话,镜头扫过满坡果树:“老婆子你瞧,电视上说的智慧农业,咱黄土坡上真的实现了。你看这些网啊管啊,都是国家给咱织的‘致富网’,只要跟着规划走,黄土坡也能长出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