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
1935年7月16日,红25军离开了新开辟的鄂豫陕苏区,继续长征。
对于这次新的战略行动,军政委吴焕先说:“现在我们就像一枚攻过河的卒子,只能朝前进攻,不能往后退了!”
我们处境很特殊。因为自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后,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联系,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消息闭塞,无法了解全国斗争形势,甚至连中共中央举行了遵义会议这样的大事也一无所知。后来在进逼西安的行动中,我们从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蒋介石正调集几十万大军向川陕甘边境集结,企图将我主力红军围堵歼灭于川西地区。
面对这一消息,红25军领导觉得必须从全局着眼,作出新的战略选择。
7月15日,我突然见到石健民。当时,军部驻在长安县子午镇。这是个拥有百十户商号的镇子,位于终南山下的子午峪北口,是进出终南山必经之地。红25军下一步究竟如何抉择,军领导举棋难定。石健民的到来解决了大问题。他简直神出鬼没,突然在子午镇出现,带来了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几份文件,还带来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行动的可靠消息。他是红安县人,早在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时我们就熟悉。这一次,由于时间紧,只打了一个照面。应该说,他虽然没有参加红25军长征,但在红25军长征的历史上,却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省委当晚召开紧急会议,形成了统一认识:配合主力红军北上行动,是当前最为紧迫的战斗任务。最后决定:红25军立即北上,与陕北红军汇集成一个力量,创建新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会议还决定,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合并成一个特委,将苏区的游击武装力量合编成一支战斗部队,由新的特委统一领导,继续坚持斗争。郑位三被留在鄂豫陕边区,担任领导工作。
后来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决策非常及时而且正确,完全符合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当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塞上行》中,曾引用毛泽东讲过的一句话,对此有过恰当的评价:“徐海东部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 ”
我们这枚“过河卒”立即行动,继续长征。
(选自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亲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