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我们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记者 黄建斌 刘钢 李星棋 贺秋平
  盛夏时节,在安塞区砖窑湾镇山王河村,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村民丁喜宁正忙着采收菠菜,准备发往市场。
  丁喜宁高兴地说:“如今的幸福好光景离不开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山王河村是典型的拐沟村,产业底子薄、基础差,“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不赚钱”成了当地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写照。2015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出台,政府帮助村民建成山王河有机蔬菜基地,建起210座高标准大棚,并引进农业企业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等有机蔬菜,蔬菜产业销量和村民的收入节节升高。
  安塞区蔬菜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瑞告诉记者,山王河有机蔬菜基地是安塞区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基地,今年引进30多个试验示范品种,已筛选出来西红柿、辣椒、黄瓜等7个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目前,通过基地辐射已带动全区发展有机蔬菜1500亩,吸纳就业300余人,年增收4万元左右。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万余元。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引进新的品种,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术,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山王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洋说。
  棚栽业让山王河村村民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进,而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村则发展中蜂养殖让百姓稳步增收。
  “蜂路有点窄,蜂路宽了,你看它这个蜜就造起来了。造起来你下刀子好下……”在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行政村庙河村组,中蜂养殖户刘超正为养殖户刘德奇指导管理技术。
  2012年,刘超开始学习中蜂养殖,多年的养殖经验,让他成为镇上家喻户晓的养蜂能手,也成了村民眼中的技术员,周边村民在中蜂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总会找到他。
  在刘超看来,谁愿意从事中蜂养殖产业,或者在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都可以找他。“我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去养殖中蜂,从事咱们这个甜蜜的事业,让生活能更上一层楼。”他说。
  目前,吉家河村蜜蜂养殖户已达20余户,放置蜂箱4000余箱,每年可实现蜂蜜产值超百万元,同时还带动玉米、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农户增收。
  吉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西峰说,目前中蜂养殖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先后带动32户60多名脱贫户从事该产业,每年户均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根本性的民生工程,并配套产业建设,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等关键问题。
  走进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2017年,王湾村启动移民搬迁工程,77户群众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过去,我们住在半山上的土窑洞里,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大。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爬坡上坎更是难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回忆起过去住在山上的经历,王湾村村民张玉成至今仍觉得苦不堪言。自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张玉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边巷道全部硬化,出门再也不用踩泥踏土。
  宜川县将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安置点建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的发展格局,帮助王湾村村民建起了果蔬拱棚种植基地,打造蔬菜水果采摘基地。
  搬到新房后,王湾村村民张荣开始种植大棚,收入逐年增加。“比之前的生活好多了,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有奔头了。”张荣说。
  “村民人均种植一个棚,每棚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有了稳定的收入,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少了。”王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海平说。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几年来,延安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排查,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168户8578人,确保应纳尽纳。因人因户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监测对象均落实帮扶措施,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8个,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目前,延安已形成了以苹果为主导、棚栽业、特色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布局,如今的延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脱贫基础日渐坚实。
  下一步,延安将以苹果研究院创新平台为牵引,持续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精做优设施农业、畜牧、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