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雪 实习记者 高悦
七月的延安,骄阳似火。清凉山上,一群年轻人怀揣滚烫初心,循着红色足迹坚定前行。这是“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中的生动一幕。
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等单位联合发起的这项活动,正引领一批又一批陕西高校学子走进延安,在革命旧址的砖石间、在历史文物的肌理中,读懂那段激荡人心的峥嵘岁月。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内,泛黄的报纸、陈旧的照片、老式相机与简陋印刷室静静陈列。展馆巧妙利用留存的原始旧址,复原了诸多历史场景,再配上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出那段岁月:在缺衣少食、物资极度短缺的艰难处境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印刷报刊、创办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鲜活历史。
“真正的伟大必然诞生于为人民燃烧的理想之中,宣传工作的本质生命力在于扎根泥土。革命前辈在煤油灯下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能点燃千万人心,正因每个字都关乎百姓冷暖。”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宁妍看得仔细、学得真切。
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她曾在课本里无数次读到“延安时期新闻事业”,但当亲眼见到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钢笔、油印机,听着“一篇文章唤醒千军万马”的故事,才真正理解了“扎根泥土”的分量。
宁妍计划用短视频记录此次旅程,“要用青年视角讲述信仰的故事,让红色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传说。”
与此同时,来自陕西学前师范的27名学生在思政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探寻延安十三年的红色印记。
“展馆里呈现的大生产运动中妇女纺织、农民与战士并肩耕种的场景,让我深切理解了当时延安是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历史的距离感瞬间就消失了。”该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田嘉瑶感慨道。在她看来,课本是历史的骨架,而纪念馆里的一器一物则是丰满的血肉,这种“见物见人”的体验,让她对“延安精神”有了共情式的理解。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区一处角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周思睿听得格外认真。课本上系统却略显笼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此刻通过一本本泛黄的手稿、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变得鲜活而具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延安,我深切感受到,我们今天的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周思睿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将此次延安行的所学所感与生活学习相结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奋发向前。
带队的思政老师张猛站在一旁,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神情,深有感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带学生重走这条‘理想之路’,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延安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他说,这种“沉浸式学习”最动人的地方,是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懂得:“理论从来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改变中国命运的磅礴力量。”
实地瞻仰革命旧址、聆听延安精神专题报告、沉浸式体验延安红色文艺精品资源、感悟新时代延安新变化……多维度的活动让“延安十三年”从模糊的历史片段变得清晰可感。参与其中的青年学子们,将带着满满的感悟回到校园,或成立红色宣讲团,或创作红色主题短视频,只为让延安精神在青年中焕发新的生机。
阳光穿过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玻璃窗,洒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那些曾在历史中闪耀的信仰与力量,正通过这场“圣地行”悄悄融入青春的血脉,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