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柯延鹏:越深入历史,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主持人陈晨
主持人远播
嘉宾柯延鹏

  主持人陈晨:寻觅圣地往事,追忆延安年华。本期《延安年华·馆长说》邀请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副馆长——柯延鹏。他从事文博工作已走过25个春秋,是延安文博的一名老兵。从青涩的讲解员到抗大纪念馆的副馆长,他用脚步丈量延安的每一寸红色热土,用声音传递革命圣地的精神密码。
  主持人远播:25年来,他见证了延安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亲历了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变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文博老兵”,聆听他与延安、与抗大纪念馆的不解之缘。
  主持人远播: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吧。
  柯延鹏:我从不到20岁的小伙成长为如今40多岁的中年人,回首往昔,文博工作早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更重塑了我的人生轨迹。
  2000—2005年,我考入延安革命纪念馆担任讲解员一职。那时青涩的我,站在展厅里,面对来来往往的游客,紧张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但这份工作让我深刻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也深知“不学习就抬不起头”。为了能将馆内陈列史料化作生动的讲解,让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游客眼前,我日夜啃读厚重的资料,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手势和表情。每一次讲解都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褪去稚嫩,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
  2005—2009年,我被调到枣园革命旧址工作。这5年,是我和同事们大放异彩的时光。我们凭借专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为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党中央在延安的故事、人物事件。那时,虽然寒冬腊月,能呵出白气,但我们依然精神抖擞地为游客讲解;酷暑时节,汗水湿透衣裳,我们也从未懈怠。在这样的磨砺中,我们收获成长与进步,更收获了与同事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
  2009—2018年,我被调到杨家岭革命旧址工作。在杨家岭工作的9年时间里,我遇到了讲解员的“黄金时代”,各类国赛省赛不断,让讲解员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我总是积极参加每场赛事并获佳绩。从专业技能奖项到服务质量表彰,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我知道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咱们延安讲解员、整个延安文博事业的辉煌。
  2018—2025年,我调到凤凰山革命旧址转为管理岗。
  谈起工作,我感觉每一个阶段都是一部电影,我们用信念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故事既有攻坚克难的热血励志片,也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纪录片;既有团结协作的群像剧,也有默默奉献的温情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既是编剧,也是导演,更是主角,在时代的荧幕上,演绎着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远播:作为延安文博的一名老兵,您从事讲解工作时有啥感悟?
  柯延鹏:我经历过在展厅和旧址当讲解员,从室内延伸到天地间,首先是“环境给的第一课”。展厅里的讲解是与文物橱窗、灯光展陈对话,而旧址讲解则是在室外,要与风、雨、阳光、严寒酷暑共处。
  记得2013年夏天,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大柳树被晒得叶子打卷,我穿着绿色军装带游客参观,汗水顺着后背往下淌,布料被反复浸透晒干后,肩线处磨出了发白的纹路。冬天更难熬,零下十几度的风像刀子刮过脸,握着讲解麦的手指冻得发僵,可只要开口讲述“七大召开时的窑洞灯光”,呵出的白气都会在空气中凝成雾,而游客们跺脚取暖时眼里的光,又让你觉得这点冷不算什么。
  这种“室外作业”的艰辛,最直观的体现是工作服的变化。别人的制服越穿越笔挺,文博人的工装却在春秋季被风沙染得发灰,夏季被汗水浸出盐渍,冬季棉服的袖口磨得起毛。有次接待老年游客团,一位阿姨拉着我的袖子说:“讲解员,这衣服都洗得发白了,该换换了。”我笑着回答:“这是‘文物色’,每道褶皱都沾着延安的土,比新衣服更有故事呢。”其实心里清楚,这不是“不爱惜”,而是每天步行2万步穿梭在旧址间,蹲下身给游客指认防空洞的事件,跪在窑洞前的土地上讲解纺车用法,衣服早被岁月和工作“刻”上了痕迹。
  陈晨:柯馆长这样一讲我的脑海里特别有画面感,我也从小就很羡慕讲解员的工作,更羡慕讲解员的那身工作服,英姿飒爽,特别精神。讲解员走在前头,滔滔不绝地讲解,游客跟着在后头,真的就像一位老师一样。那么柯馆长,讲解员最难的是什么?
  柯延鹏:您刚才提到一句话,讲解员像老师一样,其实我们就以老师角度要求自己,不只是停留在一套讲解套词里,更多的是挖掘和研究。
  文博工作最难的,是永远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延安的每处旧址、每件文物背后都是多维历史的交织。例如延安抗大的陈展,不仅要讲解校舍建筑的年代背景,还要关联抗大的教学理念、学员构成、历史作用,甚至展品中某本教材的文字内容、某位学员的真实故事等。这些信息并非单一存在,而是需要串联成“历史网络”,讲解员若缺乏系统研究,很容易停留在“表面介绍”,无法回应游客更深层次的提问。文博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史料、学术观点可能推翻旧有认知。例如某件文物的年代、某段历史事件的细节考证,一旦有新发现,讲解员的知识体系必须同步更新,否则可能传递过时信息。这种永远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的焦虑,本质上是对历史严谨性的追求。但越深入历史,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远播:讲解员的难,难在“让历史说话”的专业与匠心,从柯馆长的分享可知,文博讲解的核心不是“背词”,而是以“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像研究者一样挖掘历史,像叙事者一样建构场景,像教育者一样传递价值。这种“永远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的自我驱动,恰恰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正如延安抗大的陈展讲解,唯有穿透文物的表象,触达历史的肌理,才能让游客在参观中真正理解“立体的过去”。是不是这样呢,柯馆长?
  柯延鹏:或许外人看来,文博工作是“重复劳动”,但对我们而言,每一次讲解都是与历史的重新对话。当你在暴雨中撑着伞,仍坚持为游客讲完抗大的故事;当你熬夜背完新的史料,在晨光中看到旧址屋檐的冰棱化成水珠——你会懂得,这份艰辛从不是消耗,而是用自己的声音做火种,去点燃更多人心中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这,就是文博人的伟大之处。
  陈晨:柯馆长,可以和我们谈谈您对抗大纪念馆的认识吗?请向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推介一下咱们延安抗大。
  柯延鹏:抗大纪念馆是传承抗大精神、展现抗战历史的重要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位于延河之滨,纪念馆主体建筑由延安市城区改造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实施,陈列布展工作由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管理处具体实施。新的展览面积2525平方米,展线长700多米。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名扬中外的最高军事学府,是延安时期最有影响的学校之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实践,谱写了我党我军军事教育史上的恢宏篇章。
  抗大纪念馆以“革命熔炉 光辉旗帜”为主题,通过“救亡图存 建立抗大”“政治铸魂 服务抗战”“抗大旗帜 插遍敌后”“抗大精神 光照千秋”四个篇章,全方位展示抗大创立发展全过程。展出400多张照片和6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运用半景化、场景复原等手法展示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场景化设计、情景表演剧等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抗大精神,启迪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陈晨:您有没有什么话想和还没有来参观过抗大的朋友说?
  柯延鹏:抗大,是烽火岁月里淬炼精神的熔炉,更是镌刻着民族血性的精神坐标。如果谁还未曾走进抗大纪念馆,我想邀您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传奇:窑洞课堂里,煤油灯下的笔记曾照亮抗日救亡的方向;练兵场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口号至今回荡。您会看到学员们用土纸装订的教材、打满补丁的军服,还有那“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艰苦却炽热的求学场景。
  抗大的故事,从来不止于历史课本上的铅字。当您站在抗大馆陈列的“毕业证”前,会读懂那张泛黄纸片上“不怕苦,不怕死”的毕业誓言,如何化作千万将士奔赴战场的决绝;当您听到老学员回忆“边学习边战斗”的岁月,会明白为何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能在枪林弹雨中培育出10多万名革命骨干。
  如今的抗大纪念馆,不只是陈列文物的展馆,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的镜子——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触摸到“为民族解放而读书”的滚烫信念。
  若有游客向往精神的淬炼,渴望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抗大纪念馆永远为追寻信仰的人亮着灯。来这里参观学习,让历史的回响叩响心扉:那些在战火中挺立的理想,正等着与新时代的你我,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