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事事上心”解民忧
——黄龙县圪台乡提升干部作风能力小记
    ● 圪台乡党员干部清理道路淤泥

  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刘小燕 杜欣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黄龙县圪台乡始终锚定干部作风能力提升的核心目标,将实干精神转化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具体行动,以“事事上心”的态度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用“件件落实”的担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处处彰显着干部队伍“以干践学、以行增效”的作风转变,书写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时代答卷。
   用“较劲”化解群众“心头堵”
  “你看这巷道,以前下雨污水漫脚脖子,现在管网通了,下雨出行也不用担心了。”傍晚的圪台乡长村,村民王冉搬着小马扎坐在新修的巷道里和邻居话家常,他的脚边,几条暗埋的排污管网正悄悄“消化”着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
  “污水漫街流,雨天路难走”曾是圪台乡长村村民的“心头堵”,也是圪台乡干部记在心上的“民生清单”。为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便利村民出行、保障人居环境,今年,圪台乡班子成员多次实地摸排,对接住建、水利等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党员干部蹲点施工现场协调管线铺设,历时21天,6条巷道地下管网全线贯通,30余户群众彻底告别“污水围家”的窘境。
  管网通了,干部们的“操心”却没画上句号。今年汛期来临前,圪台乡的党员干部早早就盯上了那些易堵路段和低洼地带,并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拉网式清淤,彻底打通防汛排水“生命通道”,确保今夏安全度汛。看着清除出来的淤积物,村民王冉感慨道:“干部把我们的小事当成大事,一件一件办妥,真是比我们自己还上心!”
  凭“闯劲”算好群众“增收账”
  “嗡嗡嗡……”夏日的圪台山坳里,蜂农江运祥正忙着摇蜜,金黄的蜂蜜顺着滤网淌进瓶内,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清香。养蜂多年的他,最愁的就是销路。
  “不能让好东西烂在手里,更不能让群众的辛苦白费。”带着这个念头,圪台乡党员干部积极扛起帮销责任,主动跑县城对接商超谈合作,寻找电商平台学直播带货,还带着样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并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从规范蜂蜜包装到指导品质检测,全程跟踪服务,不仅让农产品卖得更远,更将乡亲们的“增收账”算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账”。
  蜜香飘出大山的背后,正是圪台乡干部以“闯”字当头,用新思路打开农产品出山的新通道,用硬举措破解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局。这份“闯劲”,既是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的生动注脚,更实实在在化作了群众口袋里沉甸甸的“真金白银”。
  “以前蜂蜜靠熟人买,一年最多卖100斤,现在通过干部联系的渠道,一年可以卖300多斤,收入翻了好几番。”收入的提升让蜂农江运祥的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靠“实劲”鼓起群众“钱袋子”
  近日,圪台乡种植的千亩大田甘蓝长成上市,田野里菜农们忙着采收,客商们有序装车,现场一派丰收的忙碌景象。
  “想种蔬菜缺技术,分散种植效益低”是过去困扰圪台乡发展蔬菜产业的难题。为了破解蔬菜产业“小散弱”瓶颈,建强产业支撑的“四梁八柱”,让群众稳定增收,圪台乡在马场村建起标准化育苗基地,组建15人的农事服务队,配备旋耕机、洒水车等42台(套)设备,并引进智能化育苗设备,有效提升育苗效率与品质,亩均种植成本下降42%,产能提升3.2倍。
  同时,圪台乡还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课堂”、蔬菜全产业链培训,培育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142人,并通过“支部引领、公司运营、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4个村百余户群众种植大田蔬菜5000余亩。“以前自己育苗成活率不足60%,现在基地育的苗根壮苗肥,成活率超95%,还送苗上门,去年我光靠种菜收入就超30万元了!”蔬菜种植户寇三说道。
  从排污管网的“最后一米”到蜂蜜出山的“产销链路”,从育苗基地的“科技赋能”到田间地头的“增收答卷”,圪台乡的干部们用“事事上心”的态度,把群众的“表情包”变成了“幸福脸”。
  服务者说
  作风能力提升不是喊出来的,是在泥地里踩出来、在大棚里干出来、在群众笑脸上映出来的。下一步,圪台乡将始终锚定群众的急难愁盼,继续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韧劲深化作风能力建设,把民生清单变成“履职清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优服务”为标尺,用“事事有回音”的担当、“件件有着落”的实干,让作风能力提升的成果,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圪台乡党委书记 薛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