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昱彤 刘鹏博 高晓瑜 记者 高乐
今年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20周年。这位曾深入陕北苏区,用《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或许不会想到,多年后的盛夏,一群年轻的身影正沿着他当年在陕北的新闻足迹,在延安的沟壑与窑洞中续写着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7月16日至7月22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组织中外青年赴延安开展“重走斯诺路”国际传播研学实践活动。24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党员与中外青年,踏上了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曾留下斯诺采访的脚步,如今成了青年们触摸历史、对话初心的课堂。
当中外青年们站在洛川会议纪念馆的展柜前,泛黄的文献和斑驳的革命文物仿佛在低语——88年前,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而斯诺曾带着对真相的渴望,将这些决定中国命运的瞬间记录在《红星照耀中国》里。讲解员的声音与历史的回响交织,青年们的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当年那个用钢笔书写历史的记者隔空共鸣。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红色记忆。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红军长征到陕北”展区的实景复原场景让大家驻足良久;在延安新闻纪念馆中,红色新闻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创办报刊的故事,让到场的青年学子感触颇深;走进志丹,研学团来到保安革命旧址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共同聆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学习的故事。
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当《东方红》的旋律从中外青年们口中共同唱响,黄土高原的风仿佛都停下了脚步。就像当年斯诺用文字打破西方对中国革命的偏见,此刻的歌声,也是一种跨越文化的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对精神的传承。
从洛川会议旧址的沉思,到宝塔山下的眺望;从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的纺车,到吴起长征胜利纪念馆的红旗,24名中外青年的目光追随着斯诺当年的笔锋,在革命旧址间触摸历史的温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难以想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中国共产党人还在坚持办学、坚持学习。”研学期间,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李珍珍说。
毛主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名言,让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古巴留学生渠灵溪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黄土高原上的生存智慧,值得更多的当代青年去学习。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亦宁表示将传承斯诺精神,用自己在中国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向自己的国家展示一个真实、立体、温暖的中国。
此次“重走斯诺路”国际传播研学活动以“沉浸实践+全球传播”为核心,共撰写发表了各类宣传稿件5篇,拍摄主题短视频6条,制作专题纪录片2条,记录下了洛川会议的油灯、宝塔山的晨曦、南泥湾的稻田,更记录下了中外青年眼中的红色中国。
7天的研学路上,青年们的镜头和笔从未停歇。在他们看来,“重走斯诺路”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研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国际对话、一次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一次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它让历史照进现实,也让世界看见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这场跨越时空的研学,不仅是一次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一场红色文化的国际接力。当不同肤色的手共同触摸黄土高原的脉搏,斯诺精神早已化作桥梁,让红色故事在青春的讲述里走向更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