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英雄油耳山 铮铮家国情
临汾日报记者 王小庚 孙宗林 黄艺贞
    油耳山惨案遗址纪念亭

  沿着山西洪洞县048乡道一路向前,车辆在逶迤山路上缓缓穿行。左转后攀上坡顶,油耳山村映入眼帘。穿村而过,车子拐入半山腰,循着台阶拾级而上,油耳山惨案英烈纪念碑赫然矗立,庄严肃穆。
  82年前,24名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为保护抗日物资慷慨就义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这里。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重温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实,缅怀英烈功绩,洪洞县政府特立此碑,意在永志纪念,将悲痛与仇恨化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力量。
  随行的洪洞县广胜寺镇文史工作者高强明介绍,“村里有个叫李小丑的老人,两年前去世了。他是1943年油耳山惨案的亲历者,当时只有9岁。这些年,李小丑常出现在纪念碑前,给年轻人讲述这段令人发指而又气壮山河的历史。”
  油耳山村位于洪洞县广胜寺景区东南4公里,地势险峻、道路崎岖。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供给部的驻地,群众基础深厚,军民关系密切。区分队、县公安局和县游击大队经常在此活动。
  1943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共洪洞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油耳山村召开洪洞河东抗日村长及财粮主任会议,部署安排秋征支前、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粉碎日军“扫荡”等工作。会议临近结束时获悉敌人即将“扫荡”的消息,与会人员及八路军供给部同志迅速撤离,向后山转移。因村里当时仍存放着大量粮食、布匹、药物等抗日物资,洪洞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段龙章在撤离时,再三叮嘱大家要提高警惕,严防日军偷袭抢粮。
  部队撤离当晚,自卫队员轮班巡查放哨,严密监视敌军动向。10月15日拂晓,值末班哨的李海玉二人准备换哨时,突然发现有一股日军正偷袭村庄,立即回村报告。村民李洪文和游击队员张俊英闻讯,即刻叫醒给八路军供给部送粮的李堡村人,让他火速转移。待村里的群众得知消息时,日军驻洪洞“太田”所部带着上百名日伪军已封锁了所有路口,并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挨家挨户疯狂搜查。据原赵城县道觉村高福锁老先生生前回忆,14日晚他在道觉村遇上日军,怕他走漏风声,日军遂将他一同押往油耳山村。
  逃到半路的财粮员李学武,被撞见的一个日军搂住了后腰。身材壮硕的他猛一转身将对方放倒,趁其起身未稳又冲上去掀起日军衣襟蒙住其脑袋,夺过长枪,接连越过两个3米多高的土崖,躲进藏有抗日物资的山洞,端枪守护在此。
  此时,日军正逼赶着乡亲们朝村西的塔儿山坟地走去,李学武在山洞里看得一清二楚。到了塔儿山后,日军在山头四周架好机枪,将村民围在中间,用皮鞭、枪托劈头盖脸地抽打群众,逼问隐藏八路军供给部粮食和伤病员的地方。男人们站在最前面,全力护住身后的妻儿老小,9岁的李小丑就在其中。日军队长通过翻译嘶吼:“物资在哪儿?八路在哪儿?说出来大大有赏,不说统统死啦死啦的!”面对反复抽打与威胁,村民们怒目而视、视死如归,始终斩钉截铁不为所动。
  当时在安泽县抗日公安局工作的村民李殿臣,面对威逼利诱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打死不做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军队长军刀一挥,从他身后狠狠劈去,李殿臣当场牺牲。日军又从人群中拽出15岁的李吾儿,恶狠狠地逼问:“你说!”李吾儿目光如炬地瞪着他,一声不吭。日军队长将他推倒在地,拔出军刀就要刺下。“放了我的孩子,你们冲我来!”李吾儿的母亲泪流满面大声呼喊。日军队长狞笑:“老实交代,我就放了他。”母亲决绝地摇头。日军便挥起军刀从李吾儿的后背刺穿胸膛。
  接着,日军又把在场的同胞逐一拉出,威逼拷打,村民们个个从容不迫、宁死不屈。残暴的日寇当场杀害了李洪彪、李洪杰、李洪英、李全龙、张三回、许小娃和王方亮等7人。眼看同胞相继倒在日军刺刀之下,李学武端起长枪冲出山洞,朝日军山头连开数枪。日军误以为是游击队打伏击,便将剩下的15名青壮年男子掳至曹生村,次日黎明前,这15位同胞全部被残忍地杀害在村东头的野地里。
  油耳山惨案中共有24名同胞遇难,八路军藏在村里的物资却完好无损。乡亲们以鲜血和生命守护了抗日物资与工作人员,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油耳山的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高强明的话掷地有声。
  的确,这些死难同胞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群像。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大义,用铮铮铁骨对抗暴行。那怒视敌人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那流淌的鲜血,是英雄的勋章;那倒下的身躯,依然是挺立的丰碑。他们是油耳山的骄傲,更是临汾的骄傲,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