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0日
村庄“颜值”焕新 村民生活舒心
记者 孙艳艳 通讯员 李进 庞琨 王菁
  “现在家里的居住条件改善了,整个村子的环境都大变样了。”
  近日,走进洛川县永乡镇东井村,只见一排排窑洞的背面墙焕然一新,墙根下新修的暗道排水渠整齐通畅,几位村民正忙着给墙脚的绿化树浇水,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纷纷感慨。很难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不少窑洞墙面斑驳脱落,雨天渗水、晴天掉土,成了村民们的“心头病”。
  东井村是一个典型的陕北窑洞村落,全村158户人家大多居住在上世纪修建的土窑洞里。年久失修让窑洞背面墙的破损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居住安全,也拉低了村庄“颜值”。
  “以前一到下雨天就担心,墙皮往下掉,窑里潮得厉害,家具都发霉。”村民张宁的话语里,满是过去的困扰,而如今他脸上荡漾着安心的笑容,“现在好了,这墙又结实又好看,住着踏实多了。”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工作的发力点。近年来,洛川县永乡镇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政策扶持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施策推进乡村建设。
  今年3月份,永乡镇将东井村纳入“千万工程”示范村后,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以窑洞背面墙修缮为主,同步推进巷道绿化改造、亮化等配套工程。
  “我们按照‘一户一策’原则,根据窑洞数量和破损程度确定补助比例,群众自筹70%,政府补贴30%。”镇党委副书记冯璐介绍,这样的政策设计让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大家对政策补贴也十分满意。
  为了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激发参与热情,东井村在项目推进中创新“投工投劳抵自筹”模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墙体修缮、材料搬运等工作。
  “我家有2孔窑,原本要自筹1.2万元,跟着施工队干了10天活,抵了2000元,自己再掏1万元就够了。”村民王张红算起了实惠账,“既省了钱,又能盯着工程质量,心里特别踏实。”
  这样的机制创新,不仅让窑洞旧貌换新颜,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宏对此深有体会:“一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觉得花这钱没必要,我们就组织大家去周边县、镇的示范村参观,回来后又开了5次村民代表会,一笔一笔算明白账,现在大家积极性高得很,有的主动帮着做邻居的思想工作,有的义务监督工程质量,真正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家来建。”
  环境的改善,还为东井村的苹果产业带来了新机遇。村里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在靠近公路边的休闲广场打造了“苹果集中交易市场”,每到苹果集中上市季,这里便人来人往,果商和果农集聚于此进行交易,生意十分红火。
  “以前客人来买苹果,看完果园就走,留不住人,得把苹果拉上跑远门去卖。”村民王新民守着交易市场里的摊位,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在村上的交易市场就能把苹果卖了,这都是托了‘千万工程’的福。”
  除了窑洞修缮,东井村还同步推进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硬化巷道4.7公里、修缮管网排水3.1公里,解决了“雨天泥泞难行”的问题;在村子主要通行路口安装4组监控设备,让村民出行更安全;建成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各类健身器材,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如今的东井村,不仅窑洞换新颜,更留住了乡愁、鼓起了钱袋,从一堵墙的修缮到一个村的蝶变,生动诠释着“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
  “东井村的实践证明,‘千万工程’不是简单的花钱搞建设,而是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镇推广圪崂村、东井村‘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投工投劳抵一点’的模式,再打造一批‘消除三土’示范村,重点解决农村住房安全、人居环境等问题,让更多村民共享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让乡村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永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