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成为夏季的必备电器。然而,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许多人会出现鼻塞、头痛、关节酸痛、乏力等症状,这就是俗称的“空调病”。中医认为,空调病的发生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失调、阳气受损有关。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请延安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全科医师刘亚梅从中医角度解析空调病的成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帮助大家科学使用空调,健康度夏。
空调病的常见表现
空调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因空调使用不当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主要包括:
一、外感症状
鼻塞、流涕、打喷嚏(类似风寒感冒)。
头痛、恶寒(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
二、肌肉关节问题
颈肩僵硬、腰背冷痛(寒湿阻滞经络)。
膝关节酸痛(寒主收引,气血不畅)。
三、消化系统不适
腹痛、腹泻(寒邪直中脾胃)。
食欲不振、腹胀(脾阳受损,运化失常)。
四、皮肤与呼吸道问题
皮肤干燥、瘙痒(空调房湿度低,肺阴受损)。
咽干、咳嗽(燥邪伤肺)。
五、疲劳综合征
精神不振、乏力(久坐空调房,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视角:空调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空调病的核心病机是“寒、湿、风”邪气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具体分析如下:
一、寒邪伤阳,卫外不固
空调冷风属于“外寒”,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肺、脾、胃的阳气。肺主皮毛,若肺阳不足,则卫外功能下降,易感冒;脾阳受损则运化失常,出现腹泻、食欲差。
二、湿邪困脾,气血不畅
夏季外界湿热,若频繁进出空调房,会导致“外湿内困”,湿邪阻滞中焦,出现头重如裹、四肢困倦、舌苔厚腻等表现。
三、风邪袭表,腠理不密
空调冷风直吹,相当于“虚邪贼风”侵袭人体,尤其容易伤害颈部(大椎穴)、腹部(神阙穴)等关键部位,导致旧疾复发,如颈椎病、关节炎加重。
四、久坐少动,气血瘀滞
长期待在空调房,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迟缓,加重体寒、血瘀,出现手脚冰凉、面色暗沉等问题。
中医防治空调病的四大策略
一、避邪防病:减少外邪侵袭
温度适宜: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超过7℃易致病)。
避免直吹:出风口不要对着人,可用挡风板或调节风向。
重点保暖:护住大椎穴(后颈部)、神阙穴(肚脐)、三阴交(脚踝),避免受寒。
定时通风:每2小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浊气”滞留。
二、食疗调理:温阳祛湿,健脾和胃
脾胃虚寒:煮山药小米粥或茯苓薏米粥(健脾祛湿)。
燥热伤阴:喝银耳百合羹或麦冬玉竹茶(润肺生津)。
禁忌:少食冷饮、冰西瓜,避免寒湿内生。
三、外治法:艾灸、刮痧、泡脚
艾灸:灸大椎穴(散寒)、足三里(健脾)、关元穴(温阳)。
刮痧/拔罐:背部膀胱经刮痧可祛湿解表,适合肩背酸痛者。
中药泡脚:用艾叶+花椒煮水泡脚,驱寒活血,改善手脚冰凉。
四、运动升阳:促进气血运行
八段锦、太极拳:温和运动,助阳气升发。
散步/慢跑:早晨或傍晚适当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阳虚体质(怕冷、易腹泻):避免长时间吹空调,可饮用“干姜红枣茶”温补脾阳;冬季可贴“三伏贴”增强阳气。
儿童:空调温度调高(28℃左右),睡觉时穿肚兜护住腹部;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防止“热伤风”。
老年人:警惕温差过大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建议穿薄袜护脚,避免直接吹风。
空调房养生小妙招
一、养生茶推荐
紫苏陈皮茶(紫苏叶5g+陈皮3g):解表散寒,理气和中。
黄芪防风茶(黄芪10g+防风5g):益气固表,预防感冒。
二、加湿保湿
空调房放置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防止燥邪伤肺。
三、穴位按摩
按揉“风池穴”(缓解头痛)、“合谷穴”(增强免疫力)。
刘亚梅最后强调,空调虽能带来清凉,但过度依赖会损伤阳气,引发“空调病”。中医强调“治未病”,合理使用空调,结合食疗、运动和外治法,才能健康度夏。若症状严重或长期不缓解,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调理,切勿盲目用药。提醒大家记住:避风寒、护阳气、调饮食、勤运动,才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专家档案
刘亚梅 副主任医师 中医全科医师
本科学历,学士学位,陕西省第六届名老中医继承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国家区域中医儿科诊疗中心联盟专家,陕西省保健学会委员,延安中医药学会理事。曾多次前往北京、西安、济南、郑州等地研修、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8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药、针灸、刺络、穴位埋线、骨膜唤醒疗法等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肠炎、厌食、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膝关节病、痛风等关节疼痛性疾病;中风偏瘫、面瘫、月经病、更年期综合征、鼻炎、咽炎、甲状腺结节、失眠、头痛、耳鸣、焦虑状态、抑郁症等疑难杂症及亚健康人群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