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兵哥到家:延安“家政战场”上的“特种兵”
记者 南卫东 刘彦 李星棋
   编者按
  在海量短视频中,一群身着迷彩的身影,正以另一种姿态“冲锋陷阵”。他们的“武器”是抹布、铲刀和清洗剂;他们的“战场”,是经年油污的厨房、深藏积尘的卧房和到处灰渣的新房。三年前,延安退役军人许塞利,就是被退役军人硬核家政服务的画面深深震撼,毅然创建延安兵哥到家家政服务团队,不仅为延安家政行业注入“尖刀”力量,更为延安广大退役军人开拓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新就业平台,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从绿色军营延伸到万家灯火。

  “插板上方灰尘残留。”
  “门框顶部再擦一遍。”
  “洗手盆有胶痕,除胶剂彻底处理。”
  …………
  在延安新区翰林府小区,住户王月童家才装修完的房子,8个小时之后,房间干净整洁到他不敢相信:“看不见装修的痕迹,找不到灰尘的影子。”
  “兵哥到家”团队刚刚完成全屋保洁,一场严格的“内部验收”正在进行。总经理许塞利目光如炬,穿梭巡视,任何细微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标准,必须刻进骨子里!”许塞利说,这不是挑剔,而是一名老兵对“战场”的最低要求,是大家血液中对“军令如山”的绝对恪守,对“人民满意”的始终追求。
  军人烙印,铸就家政“尖兵”
  早上8点,延安新区清凉宜人。许塞利带着5名队员,如松般立于阳光城小区门口,统一的迷彩服格外吸引人。 
  29岁的他,微胖却精干,利落短发中夹着几丝白发,诉说着超越年龄的担当。许塞利身后,是清一色的精干小伙。他们肩扛长梯、手提吸尘器,背着装满10余种专业工具、重达20余斤的“战斗背包”,列队等待入户清洁。
  入户即“战斗”。大门开启的瞬间,队员们在地面保护垫上迅速铺开“装备”:瓷砖清洗剂、除胶剂、铲刀、专用毛巾……动作干净利落,配合默契无间。
  “你,厨房;你,南边卧室;你,北边客房……”简单巡房后,许塞利“下令”,队员们执行,大家即刻进入“战斗”状态。
  水流声响起,“新兵”朱楗汶用力拧干厚实的毛巾,一遍遍清除厨房墙壁上的污渍,神情十分专注。
  这是他的第二次“实战”。第一次跟着团队入户,连续6小时的高强度清洁,让朱楗汶的两条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当过兵的人,骨头是铁打的。这点累,扛得住。”早就是许塞利“粉丝”的朱楗汶腼腆又坚定,“和在部队时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感觉很像,累,但是干得舒心、痛快。”
  “实战”是“兵哥到家”独特的招聘方式,为的是筛选出真正能吃苦、敢担当的人。“退役军人干家政,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在许塞利看来,当过兵的人,能扛得起钢枪,也能撑得起老百姓对洁净生活的期盼。
  卫生间里,“老兵”王战正眯着眼,用特制的玻璃刮板一寸寸刮掉镜子上最后的水痕,直到透过镜子看好像无物阻隔他才罢休。
  王战对“标准”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曾经服役8年的他,退伍后打过工、创过业。“兵哥到家”家政服务团队刚成立,他就跟着许塞利共同奋斗。虽然中间曾因家事短暂离开,但如今重新归队的他干得更卖力:“离开再久,刻在骨子里的内务标准和战友间的深厚情谊,变不了。”
  业务不断拓展,市场持续扩大。袁宁波成为许塞利委以重任的带队组长。在许塞利顾不到的地方,他默默带着大家麻利有序地清洁。八小时一分一秒过去,整个房间清爽干净、光可鉴人。住户王月童直言“太干净了”。许塞利却在房内来回穿梭、反复检查,又发现窗缝边角等几处微小瑕疵。
  “下窗户,窗缝全部二次清洁。”不等许塞利吩咐,袁宁波已经带着大家重新干起活来。“咱当兵的做事,不留死角,尤其为老百姓做事。”袁宁波说。
  “兵哥到家”,就是最亮招牌
  2023年夏天,退伍8年的许塞利辞掉稳定工作,转而创建延安兵哥到家家政公司。
  家人不解,朋友质疑。但只有他知道,自己心里有团火在烧:退役军人,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担当。
  “在中华大地上,一句‘当兵的’,抵过千言万语。”许塞利说,这就是他的底气。三年风雨,“兵哥到家”从许塞利单枪匹马,壮大为一支拥有10余名队员的“迷彩精锐”,成为延安高端家政领域一面响当当的旗帜。
  走进“兵哥到家”办公区,靠墙的整面货架就是他们的“军火库”。四层架子上,分门别类陈列着刷子、毛巾等数十种清洁工具。仅不同材质的毛巾就有近十种,库存常备数百条。下层是专业的油污清洁剂,这是他们与厨房重油污“搏斗”的利器。
  成本虽然高昂,但许塞利立下铁规:禁用一切可能损伤客户家居物品的工具,尤其是钢丝球。“划伤了客户的灶台家具,这就好比我们在家政‘战场’上丢了装备,还丢人。”许塞利说,这是服务底线,更是“当兵的”对老百姓财产本能的守护。
  “部队叠‘豆腐块’的功夫,就是咱做家政服务的‘内功心法’。”许塞利把这话挂在嘴边。退役军人的高责任感、强执行力,以及对“整洁”深入骨髓的理解,是“兵哥到家”无可替代的核心战斗力,这让他们的服务“一票难求”。许塞利微信中上万名客户名单,就是市场最真实的投票。
  “一听是退伍军人干的,打心底就觉得放心、踏实!”家住上城华府住户张先生道出了众多客户的心声。他说,自己的哥哥就当过兵,所以刷到“兵哥到家”的视频时,不止被他们特有的细致和拼劲打动,还特别亲切。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婚房交给“兵哥到家”来清洁。“打扫得非常细,连床都全部抬起来,把背后的墙壁和下方的地板收拾得干干净净。”张红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专业,不愧是当过兵的,当得起老百姓对子弟兵刻在基因里的信赖。”
  “新战场”上,退役战友再出发
  高度专业+可信赖,让“兵哥到家”的业务快速发展,“版图”迅速覆盖延安高端家政领域。
  挑战也随之而来,首要的就是人才短缺。
  “当兵好几年,回来却给人擦玻璃扫地?”世俗偏见让部分战友对家政工作心生犹疑。高强度、高标准的体力付出及创业初期收入不稳定,也让个别队员动摇甚至离开。
  没人怎么办?为了留住并肩作战的战友,许塞利做出了一个在同行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推行“底薪4000元+提成”的月薪资制度,不管有活没活,先保证战友们每月到手的钱不低于4000元。
  可这样的薪资制度,对于一个客源尚需积累、现金流并不宽裕的新创家政公司,无疑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有人委婉提议:“招些非退役军人吧,成本能降一大截……”许塞利断然拒绝:
  “‘兵哥到家’不是单纯的生意,而是延安大地上战友们脱下军装挺直腰杆、继续服务群众的又一块阵地。”
  “老百姓就冲着‘兵哥到家’信咱,这就是咱的‘番号’,再难,这‘番号’不能倒!”
  这些话,凝聚着“兵哥到家”每一位队员的心与身,让这个团队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三个人……十个人,还会有更多人。
  如今,“兵哥到家”团队愈加稳定,客源早已不用发愁,身兼总经理与“总教头”的许塞利,更加精细管理团队,倾力培训更多退役军人,将部队里学到的严谨、纪律、团队协作,转化为延安家政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和极致用户体验。他的视野早已超越延安市场,正以退役军人特有的战略眼光,带领这支家政“尖兵”,向榆林、西安等更广阔的市场发起“冲锋”。
  干得心踏实,活得有奔头。
  夜幕落,华灯起,结束了一天“战斗”的“兵哥”们背着工具包列队走出小区。他们沉甸甸的行囊里装的虽不再是钢枪,但那份守护万家灯火的心,却照亮了脚下稳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