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隆镇,我们休整了三天,一面开展群众工作,一面做好继续行动准备。这几天里,有两件事在我记忆中印象很深。
一件是吴政委召开的座谈会。进驻当天下午,吴政委就把政治部几名干部派出去,把清真寺的教主、阿訇和当地有名望的绅士请到军部做客。座谈会上,吴政委向他们讲明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告诉他们,红军进驻兴隆镇,只是稍作休整,一不催粮草,二不派捐款,三不拉民夫壮丁,不必担心;并向他们讲了红军规定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座谈会打消了客人们的顾虑。会后,整个镇子热闹起来了。我还用毛笔写了几张大布告,上面是“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第二天贴上街头,群众看后非常高兴。在布告的感召下,当时就有十几名回族青年报名参军。其中,有一个叫马青年,分到了我们政治部宣传队。
第二件事是军领导拜访清真寺。这是第二天上午,政治部做了些准备,军领导便带着相关人员前去拜访。队伍前面是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军的领导;他们身后,跟着很气派的军号队,几十把军号亮闪闪的,一路吹得嗒嗒响;军号队后面则是一块红光耀眼的锦缎匾额,由两个红军战士高高地挑在空中,匾上有四个金黄灿灿的大字:“德高望重”;接着,便是用十几张桌子抬出礼品:六颗银光闪闪的大元宝,六头色彩鲜美的大肥羊。这种阵势,在兴隆镇大概是头一回,队伍后面跟着好大一群看热闹的群众。一位老阿訇主持了拜访仪式。吴政委向老教主赠送了匾额和礼品,并向回民群众讲话,再次阐明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老教主也讲了一番表示感谢的话,并按照民族礼节,宴请了军领导。事后,老教主又领着清真寺的阿訇、地方绅士和回民群众,到军部驻地做了回拜,献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仁义之师”。
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普遍开展群众工作,进行助民劳动。街头巷尾,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军医院还为群众治病。我军以实际行动,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礼尚往来,回民群众也为部队做好事。比如,有两位回族妇女看到我军山顶上哨兵没吃饭,她们就提着一篮馒头送去。
第三天,我们离开兴隆镇。镇上男女老幼齐集街头,在马路两旁摆设香案,放上点心油果,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为红军送行。十几名回族新战士,也与父老乡亲告别。与我们刚进镇时的冷清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场面。尤其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言行让回族群众概括成了三个字:“红军好”,而且这三个字不胫而走,很快在陇东回民地区传开。以后,我军所过的回民地区,群众都结队相迎;许多回民老乡还自觉为我军报告敌情,充当向导,使我军得以迅速北上。
后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也受到回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同志就住在单家集,离兴隆镇很近,他也切身感受到了红25军民族政策的影响。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在接见徐海东和程子华时,夸奖了这件事,说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可以说,在中国革命这盘棋上,将红25军称之为“过河卒”,恰如其分。他确实是红军长征北上的“当头卒”。
(选自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亲历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