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4日
一场红白事的文明变革
—— 子长市移风易俗实践录
  通讯员 孙乐 闫永峰
  在陕北这片充满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子长市正以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以“红白理事会”为切入点,子长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明新风,奏响了乡风文明的“新乐章”。
  红白理事“立新规”
  简约尚俭“树新风”
  “ 过去村里办红白事,像是在打擂台。宴席要上档次,烟酒更非得是‘硬牌子’,一场事情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很多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子长市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村民张大爷回忆道,“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一切从简,不仅省心省力,还省钱,大家都拍手称赞。”
  这场改变,源于子长市近年来推行的红白理事会改革。针对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子长市探索出“党政搭台、文明唱戏、邻里搭手”的新路径,让文明新风伴着唢呐声吹进千家万户。近年来,子长市建立了89个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红白理事会由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以及村上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操办标准:每桌饭菜不超过350元,每瓶酒不超过80元,每盒烟不超过15元,每桌上酒不超2瓶。村民办事每次缴纳400元,用于水、电、气等支出,其余费用均由理事会统筹解决。
  “红白理事会的成立,不仅刹住了大操大办的歪风,还让村民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子长市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文明实践站站长王闫华高兴地说,“以我们新寨河村为例,自红白理事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为群众办理红白事42次,每次至少为群众节约10500元,极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文明实践“动起来”
  移风易俗“活起来”
  “红事新办不攀比,彩礼少了情更蜜;白事简办不铺张,孝心不在钱数上。”近日,利用玉家湾镇群众赶集的日子,文明实践志愿者用陕北说书、民歌、音乐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
  子长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作用,采用“宣讲+文艺+文明实践”等形式,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舞台,组建了“讲、乐、帮、需、行、安、爱、美、法”“9+N”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各村(社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一约四会”、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开展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道德模范、党员和文明示范户现身说法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子长市文明实践志愿者周凯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民们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在子长这片乡村热土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端午时节,村民们团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包粽子、拉家常、讲故事,孩子们和父母学着包粽子,开心地说:“以前只知道粽子好吃,原来包粽子还这么讲究!”春节的秧歌队里,扇子甩得欢,伞头边扭边唱:“文明实践新风尚,日子过得更红火!”欢声笑语回荡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
   邻里互助“暖人心”
  乡村和谐“一家亲”
  走进玉家湾镇玉家湾村的红白理事服务中心,厨房里飘出饭菜香,志愿者正帮着摆桌椅。“如今村里的志愿服务队,谁家有事喊一声,扛桌子的、择菜的、看孩子的,一呼百应。”村民路大姐说,“以前是‘各家自扫门前雪’,现在是‘我帮你搭把手’,我们就像一家人,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互助已成为子长乡风文明的一张名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按照就近原则,将邻里邻居与困难群众受助人结为对子帮扶。
  “ 邻里互助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还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玉家湾镇玉家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魏原表示,“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已成为我们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子长市先后有280余批志愿者来到“红白理事服务中心”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队中,其中有的擅长厨艺、有的擅长文艺、有的擅长主持、有的适合洗洗涮涮等,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