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苏铁 主持人宁滢: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宝塔区委党校退休教员苏铁。他笔名轶夫,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进修结业,高级职称。是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延安书协会员、延安作家协会会员。
宁滢:延安时期,在巍巍宝塔山上,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所独具国际主义精神的特殊学校——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这所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学校,成为抗战时期中日人民友谊的见证。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老师的讲述,一起探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苏铁:上世纪70年代末7月的一天,一架客机绕过宝塔山顶降落延安新修的机场,舱门打开,走下舱梯的是6位年过花甲、头发已经斑白的老人,即日本友人杉本一夫带领的访华团。他们也是当年“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延安外事办主任走上前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欢迎。
行程中,他们特意上到宝塔山那个山窝窝,看了看当年曾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往事涌上心头,杉本一夫激动地说:“对我说来,与其说‘重新访问’,不如说是‘回老家’。我一直认为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
是的,34年后重返“故乡”,对曾在这里生活过的日本工农学校学员来说,宝塔山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清楚的,延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难以忘怀… …
宁滢:为什么这所学校会让这些日本友人如此魂牵梦绕?这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苏铁:那是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延安创办的一所日本工农学校,它既不是收容所,也不是监狱,更不是战时“集中营”,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人道主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学校,主要是教育改造日本战俘。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成为反法西斯战士,这些日本反战人士,多数是战俘。据史料记载,被八路军俘虏的日本士兵2407名中,送到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过的曾有500多人,他们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同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宁滢: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想到创办这样一所学校的?
苏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日军战俘渐渐增加,陆续送到延安教育改造,如何教育日战俘,这就成了一个新课题。敌工部长王文学提到了这个问题,王稼祥说:“这不是难事,我们现在有人才了,让林哲同志着手搞这方面的工作。”
于是,王稼祥随同周恩来又一次来到林哲的住处,他们就教育日战俘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交换意见。
宁滢:林哲在报告中是如何规划这所学校的?中共中央对此又是什么态度?
苏铁:林哲针对目前八路军抗战的形势,作了认真分析,特别是他了解到在华已有日本人建立的反战组织,重庆方面也已经成立了日本人民革命反战同盟。因而他在报告中明确地写道:“请求中央在延安筹建学校,把前线俘虏的日本士兵和各地反战支部的盟员送到这个学校,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后,再送返抗日前线,对日军开展宣传瓦解工作。”
中共中央很快研究并批准了林哲的报告。林哲与毛泽东、王稼祥进行了协商,一致认为,各抗日根据地俘虏的日本士兵虽然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忠实信徒,但他们普遍出身于工农家庭,因此就定名为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宁滢:当时校址是如何选取的,最终选在了哪里?
苏铁:寻找校址这个任务落实到敌工部部长王文学身上。王文学在古城转了一圈,看到宝塔山上有一所为原东北军驻延所部办的干部培训学校,面积大,空闲着,大家都说是一个好地点,工农学校校址选在这里再好不过了,最后选定了在宝塔山。
日本工农学校就修建在宝塔山南侧山腰里的半坡上,学生宿舍是在山坡上挖的窑洞或是原有窑洞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窑洞里面涂上石灰,显得格外整洁,窑洞冬暖夏凉,住起来很舒服。
日本工农学校虽在城外,但生活起居、学习很方便。东北方向的清凉山下有新华书店和解放日报社,涉过延河即刻就到。西南方向有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不远处就是新市场,商铺林立,商品应有尽有,进入大东门就是抗日军政大学。
这里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又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宁滢:这所特殊的学校什么时候正式开学?开学典礼的场面是怎样的?
苏铁:1941年5月15日,是日本工农学校开学典礼的日子。下午6时,在延安文化沟八路军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礼堂中央主席台上方悬挂着马列画像和毛泽东主席肖像,高悬着日本工农学校的校旗和“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的盟旗。两旁挂满了延安各界送来的贺旗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题词。墙壁四周贴满了有关反战内容的标语,会场布置得庄重而严肃。
参加会议的有新任校长林哲,副校长赵安博,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敌工部部长王文学和傅钟、冯文彬等领导同志,还有八路军总部的官兵数百人,日本工农学校全体学员30多人,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会场。大会由副校长赵安博主持,大会开始后,首先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傅钟同志致词,热烈祝贺日本工农学校的创立,并宣读了毛泽东主席为日本工农学校的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宁滢:在开学典礼上,朱德总司令对这所学校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苏铁:朱德总司令登上主席台,代表八路军总部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对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创建,举行开学典礼表示热烈祝贺。
朱德总司令说,创建日本工农学校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作用重大,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对中国的这场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但是这种状态,不久的将来必将随着中日两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结束。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衣带水的兄弟邻邦的两个伟大民族,子子孙孙应该永远友好下去… …
朱德总司令还说,日军俘虏在我们延安工农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让他们认清侵略战争的本质,思想得到转变,愿意组织起来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成为为尽快结束侵略战争而积极活动的一支特殊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特殊作用。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创建,是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后期帮助日本战俘改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宁滢:林哲校长和学员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又有怎样的发言?
苏铁:林哲校长作了充满激情的讲话,他感谢中共中央和朱总司令对日本工农学校的关怀和支持。并说:“我们将培养教育出更多的反战斗士,与中国同志并肩战斗,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学员代表也上台发了言,向八路军表示感谢,并表了决心。他说:“来到这里,我们才懂得了世界上的无产者都是兄弟,中日两国人民是兄弟,懂得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开始懂得了真正做人的道理。八路军的官兵们谢谢你们,我们衷心感谢你们。在结束学校的课程之后,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反战工作,早日结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日本建立和平与民主的人民政府。”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日本工农学校的全体学员列队走上台集体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首长以及延安各界代表们鞠躬,表示感谢,并庄严宣誓。最后赵安博根据办学目的,宣布了学校制定的十字校训:和平、正义、友爱、劳动、实践。
宁滢:这所学校的办学原则和宗旨是什么?在教育转化战俘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苏铁:开学典礼结束不久,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就陆陆续续有从抗日前线护送到此的战俘学员,在这里他们受到良好的政治教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复苏。
这所学校秉持“日本人管日本人”和“学生自治”的原则,其根本宗旨是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并通过政治上的信任,物质生活上的优待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和转化日本战俘的目的,使得他们从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教化下扭曲了的灵魂再复活到善良、热爱和平上来,成为反侵略战争和为日本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坚强战士。
日本工农学校在教育转化战俘方面的成绩十分显著,1941年5月创办时只有11名学员,而到1945年8月停办时,在校学员的规模已超过300人。从1941年到1945年,先后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该校接受改造,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在华的反战组织。
“日本八路”加入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战争的行列,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日本工农学校”也成为国际战俘史上的一个奇迹。
宁滢: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历史是一段令人震撼的记忆,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卓越的智慧,也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继续珍爱和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