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5日
“摩托书记”于涛的帮扶路
记者 李欢
  夏日清晨,在延川县杨家圪坮镇新舍科村平整的水泥路上,一个骑着摩托车的熟悉身影穿梭于村舍与田间,他就是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派驻新舍科村的第一书记于涛。
  2023年9月,于涛从一名企业干部转变为驻村第一书记。近两年的工作中,他一门心思融入这片土地,一心扑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上,在助推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服务群众的动人故事。
   葡萄架下谋前景
  产业发展更稳当
  初来乍到,于涛积极入户走访,了解村上发展和村民需求。一段时间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开车,购买了一辆摩托车。
  “ 山间道路比较窄,一停车就挡道,也难随时停在老乡家门口、田埂边,骑摩托车既方便又好走。”自此,摩托车“轰轰”的引擎声,成了村民最亲切的日常旋律。
  于涛所在的新舍科村,位于延川县城南14公里处,渭清线、乾坤湾旅游线从村中穿境而过,这里交通便利,辖芦家河、枣卜摊、应托等6个自然村,葡萄是村民的主导产业。
  要想发展好,产业走在前,于涛深谙其道。一有时间,他就和村民钻在大棚里,查看葡萄长势。
  “ 叔,眼下高温天气,咱们的大棚一定要多开窗通风,在管理中不使用农药,保证葡萄品质……”近日,在新舍科村的葡萄大棚内,藤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于涛正和村民刘文安一起,聊着葡萄管理的相关事宜。
  刘文安在大棚内左看右瞧,眼里满是喜悦。他介绍说,他种植葡萄有2亩,以前一年卖1万多元,自从于涛书记来到村上后,在产业发展中帮助很大,去年他家葡萄收入将近5万元,今年从目前来看,又是一个丰收年。
  事实上,葡萄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先,村里都种植露天葡萄。2023年,延川县蔬菜办投资215万元给村上建了83座葡萄大棚,完成了大棚钢架的架设,但大棚塑料膜还没有搭建完成。为了尽快投入使用,于涛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组织村“两委”和葡萄种植户商讨对策,最终做出村集体为每户补助500元的决定。这一决定极大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在于涛和村干部的积极推进下,很快大棚塑料膜搭建完成,葡萄种植步入正轨。
  2024年,因为天气原因,新舍科村的葡萄成熟比较晚,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于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急忙到老家铜川去找果商,经过积极协调周旋,果商的大车开进了新舍科村。大概20天的时间,于涛帮助村民销售葡萄2万余斤,价格也不错,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以前露天种葡萄,病虫害多,收入很不稳定。现在在县蔬菜办和于书记的帮助下,塑料膜大棚不仅可以保温,让葡萄生长得更快,在雨季的时候,还可以防御裂果。于书记还帮助我们销售,我对种植葡萄越来越有信心了。”刘文安感慨道。
  为了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于涛在原有村集体合作社的名义下,注册了832消费平台,并与帮扶企业对接沟通,近两年销售农产品价值70万余元。他还对接村上辉优茶厂,对村民进行枣芽茶采摘培训,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
  人居环境大提升
  村庄旧貌焕新颜
  平整的村道、崭新的路灯、彩色的墙绘、规整的垃圾箱……走进新舍科村芦家河自然村,一幅美丽乡村的景象映入眼帘。不远处的休闲广场,村民们三五成群拉着话,欢声笑语不时传来。
  而在一年前,这里道路不平、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新舍科村6个自然村中环境最差的村子。去年年初,延川县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在全县范围内优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子进行示范打造。得到这一消息后,于涛立马行动起来,积极筹备示范村申报工作。
  在申报示范村后,于涛又走村入户,详细了解村民的需求,征求每家每户的意见,因地制宜规划如何建设示范村,哪里适合放置垃圾箱、哪里适合建公厕、哪里适合建柴房等,他都一一过问并思虑再三,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在他的积极协助下,2024年10月,芦家河自然村环境改造项目结束,完成了村里的道路硬化、院落帮畔、外墙美化、路灯安装、污水整治等多项内容,一个干净整洁、生机勃勃的村庄呈现在眼前。
  提起如今的居住环境,70岁的村民刘向前笑得合不拢嘴。他表示,现在的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好了,更重要的是幸福感也提升了。
  文旅研学引客来
  激发乡村新活力
  暑假期间,来自延安大学的学生们驻扎在新舍科村。他们开展入户基层调研活动,为村上的儿童辅导作业,还经常走进家户院落,和村民们促膝长谈,为村子里增添了不少活力。
  今年6月份,于涛和村干部们商量,依托村上的村史馆、一村一忆馆、乡愁馆等,积极弘扬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开展研学文旅活动。他们与延川县教育局以及延安大学对接,让更多的学子来到村子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们走进村史馆、乡愁馆,了解村上的历史发展,好奇地查看馆里摆放的一件件古老的农具,感受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他们还走进葡萄采摘园,通过劳动来感受种植的喜悦。
  “ 今年,我们还打造了私塾馆、家风馆,希望能有更多人走进新舍科村,爱上乡村文化。也希望通过研学文旅活动,让村庄更有生机。”于涛说,今年6月份以来,他们先后迎来了多波学生流,整体反响不错。
  随着深入交往,于涛与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葡萄熟了,村民一定让他来尝一尝。碰到吃饭的时候,不忘招呼他进屋……村民们的热情,让于涛内心感动不已。
  “ 我心里原来想,于书记是企业工作人员,在乡村振兴方面不专业也不对口。但事实却出人意料,他学习能力强,和村‘两委’配合得好,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生活上也很朴素,与大家打成一片,为我们村做了不少事。”提到于涛,村民刘向东满是称赞。
  如今,新舍科村的葡萄产业稳步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旅项目初见成效……但于涛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依然骑着摩托车,奔波在乡村振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