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为群众派发宣传单 小区环境绿意盎然、楼宇转角干净整洁、居民欢声笑语……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黄龙县不少居民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更见于细节。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与居民生活品质,今年以来,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精细”为“织线”,下足“绣花功夫”、拿出过硬举措,向建筑垃圾乱倾倒、乱消纳、乱填埋等“城市疮疤”亮剑,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市民生活更加舒心。
“居民区住户多、范围广,建筑垃圾管理难度大,特别是运输环节,有时发现已经形成乱堆乱倒,查找运输人员困难也大……”城东社区工作人员王淑芳说,小区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为小区环境和邻里关系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直击问题“病灶”,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时成立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印发《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部门乡镇联动治理机制,对辖区内疑似建筑垃圾倾倒点进行全面摸排核查、建立台账,及时清理取缔非法倾倒点,并在主要路段、小区分设卡点,专人专岗全天候巡查监管,严厉打击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等违法行为,从源头切断建筑垃圾非法利益输送链条。同时,该局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制定了《黄龙县物业小区、居民区建筑垃圾管理措施》,通过联合社区、物业公司及城区零散运输从业人员,推行“城管+社区+物业+清运+住户”的五方联动机制,形成“定源”清底数、“定车”明规范、“定时”不扰民、“共督”成闭环的治理体系,推动建筑垃圾管理从“被动整治”向“主动治理”跃升。
“以前装修垃圾时常有人乱倒,路过都得躲着走,现在清理了,心里一下敞亮了。”看到小区内原本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不见了踪影,兴龙苑小区居民曹阳欣喜不已。看着焕然一新的小区环境,兴龙苑物业工作人员邱小勇也感慨道:“建筑垃圾专项整治以来,小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管、社区、物业、运输人员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治理链条,这种攥指成拳的合力让整治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同时也带动越来越多居民从最初的旁观者、抱怨者,主动转变为参与者、监督者,共治意识日益浓厚,整个社区的氛围都变得更和谐、更有温度了。”
近日,记者在河滨大道走访时,看到施工现场机械轰鸣、秩序井然:运输车辆正对场地建筑垃圾进行装车,几名环卫工人清理着旁边的残渣垃圾,现场一片忙碌。
“在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建筑工地、拆迁现场,以及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所等开展检查,并对部分已整改问题开展‘回头看’,对发现的个别工地建筑垃圾处置未核准、拆迁建筑垃圾管理不规范、转运调配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现场要求责任单位立行立改。”该局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张伟介绍道。截至目前,该局对城区9个在建工程项目实现检查全覆盖,同步规范建筑垃圾备案管理,完成19辆运输三轮车、18辆低速载货车及23辆工程项目专用运输车的备案登记,建立起运输车辆全流程监管台账;先后深入工地、社区等开展督查检查13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800余份,推动整治要求入脑入心;并针对违规行为强化执法力度,对5家落实责任不到位的工程公司进行行政约谈,依法查处1起个人违规倾倒建筑垃圾案例。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织密了建筑垃圾治理的“防护网”,更激活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神经末梢”。清运司机李师傅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刚刚收到的清运信息,并乐呵呵地说:“以前都是自己到处跑活儿,现在备案后,电话也能接不少活儿,机会比以前要多一些,执法人员也对我们运输注意事项进行了告知提醒,正规点挺好。”
从小区角落的零散堆放,到工地外围的乱倒乱放,当一袋袋破砖碎瓦被有序运离,带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淤塞,更是居民心头那层无形的困扰。
服务者说
我们要的不只是垃圾清零,更是让每个黄龙人都能在整洁的环境里,触摸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下一步,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持续发力,严格全过程监管,确保建筑垃圾处置规范有序;同时加快推动建筑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实现建筑垃圾规范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让城市宜居底色愈发鲜亮。
——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李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