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人都经历过“心情不好,胃也不舒服”“一着急就头晕恶心”“压力大到整夜失眠”等状况。这并不是心理作用那么简单,而是身体真正在用“症状”表达你的情绪失调。
那么,如何管理情绪,避免影响身体健康?我们采访了延安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延安市人民医院心身门诊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边红艳。
情绪为何会“伤身”?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它不是“虚”的,它会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条通道影响我们的身体。
一是情绪与神经系统。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会激活大脑的“应激反应系统”,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长期如此,大脑始终处于“战斗或逃跑”状态,容易出现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性症状。
二是情绪与内分泌系统。负面情绪会刺激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压力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短期可以帮助应对挑战,但如果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糖、血脂紊乱,甚至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三是情绪与免疫系统。研究发现,长期抑郁、焦虑的人群,其免疫力明显下降,更容易感冒、过敏,甚至患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是情绪与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情绪最敏感的器官”。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有大量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紧张、焦虑常常引起胃肠蠕动紊乱,导致恶心、腹痛、便秘、腹泻等。
哪些情绪最容易伤害身体?
一、长期压抑。不愿表达、不敢倾诉的人,情绪常常被“藏在身体里”,容易表现为慢性疲劳、肌肉紧绷,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
二、反复焦虑。总担心未来、担心出错的人,身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
三、持续愤怒。易怒、暴躁不仅伤肝气,还容易导致血压飙升、心律不齐,甚至诱发心梗或中风。
四、悲伤无助。长期处于悲伤状态会让人精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是抑郁症和躯体疾病的温床。
情绪失调的“身体信号”
当你感到常常疲惫,但查不出疾病;失眠早醒,吃药也难以入睡;肠胃不适、口干口苦、食欲减退;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反复出现;情绪起伏大,甚至莫名想哭等,这些可能不仅仅是身体疾病,更可能是情绪在作祟,提示你需要做一次“身心体检”。
科学情绪管理的方法
一、认识情绪。接受而非否认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每一种情绪都有存在的意义,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觉察到它的存在,是否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应对。
二、调节情绪。建立“情绪调温器”,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例如呼吸训练:用腹式呼吸帮助自己从“高压模式”回到“放松模式”;正念冥想:专注当下,观察情绪来来去去,不被带着跑;规律运动:如快走、瑜伽、太极,既能分散负面注意力,又能促进多巴胺、内啡肽分泌,提升幸福感;艺术表达:画画、写作、唱歌都是释放情绪的好方式。
三、表达情绪。适当倾诉是心理的“排毒”,找信任的人说话,或者借助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陪伴,都能帮助释放心理压力。
四、改变思维方式。理性看待压力,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情绪反应。
情绪调节是“身体保养术”
很多慢性疾病的恢复不仅仅依赖药物治疗,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力量同样关键。研究显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肠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预后,病情更容易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对于没有明确病症却经常不舒服的人群,进行情绪调节训练(如正念冥想、放松疗法、心理咨询)往往比反复就医更有效。
“心安,则身安!”边红艳最后强调:“情绪管理”不是心理医生的专属工具,而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应掌握的一种健康能力。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科学调节情绪,就是在为自己的身体和未来“存健康”。
身体从不说谎,它会用症状提醒你:“你,累了。”请从现在开始,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在好好照顾自己。
专家档案
边红艳 延安市人民医院心身门诊医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边红艳,女,汉族,1978年12月出生,陕西省延长县人,中共党员,医学心理学和内科学双硕士研究生。
2012年7月取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心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7月取得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学硕士学位。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做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医学心理学、内科护理学教学和慢性病与心理相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教学和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CSCD收录7篇,核心期刊20余篇,发明专利2项。参编教材5部,其中1部荣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首届赵以甦卓越严实教师奖获得者。2019年荣获西北联盟讲课比赛三等奖,延安大学教授风采讲课比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