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音樵 刘彦)8月6日,记者从延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获悉:《延安市安塞腰鼓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已于2025年5月22日经延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7月30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其起源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最初作为军事信号和鼓舞士气的活动,活跃于广袤的黄土高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安塞腰鼓逐渐融入民间,成为百姓庆祝丰收、祭祀祖先、欢度节日等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历经岁月沉淀,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条例》共有21条,涵盖了安塞腰鼓的保护范围、政府职责、传承与发展、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为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法律依据。延安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白改雄介绍,《条例》并非简单的“圈地式保护”,而是强调“活态传承”。既注重对传统技艺、鼓点节奏、服饰等核心要素的保护,更鼓励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支持腰鼓进校园、进社区,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让这门艺术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无论是节庆活动中的展演,还是常态化的教学培训,都被纳入法治保障的范畴,确保腰鼓技艺“有人传、有人学、有人练”。“保护不是将文化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生活中绽放。”白改雄说。
“ 腰鼓不能只在村里打、台上演,得让更多人看见、喜欢。《条例》的颁布我举双手赞成!以后游客来了,既能看表演,还能学两招,甚至带个有腰鼓元素的纪念品走,这鼓才能传得更远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传承人谭海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