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跟着初心走 围着百姓转
—— 子长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张龙
  夏日炎炎,吸收着阳光雨露,子长市瓦窑堡街道芋则湾村的如竹生态园里,硕大的玉米棒爬上了杆子,洋芋苗花苞吐露清香,一串串饱满的黄豆随风摇动……夏日芋则湾小学500多名师生的劳动实践取得的累累硕果,恰如近年来子长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
  近年来,子长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细化学校管理,在城市、在乡村,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的故事正在书写,振奋人心… …
  “高配”资源到了城郊学校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千家万户,寄托着党和政府温暖深切的牵挂,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娃娃们种蔬菜得到劳动锻炼,生产的成果摆摊售卖,还锻炼了孩子胆量。”芋则湾小学校长折海军高兴地说。
  芋则湾小学坐落在子长市瓦窑堡街道城区郊外,400多名学生主要来自附近几个村子和进城务工家庭。在汽车行进的视野里,一排排窑洞和平坦地面此起彼伏的律动中,校园里橙红色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它高大、靓丽,充满勃勃生机,成为整个村庄最亮眼的风景。
  校园内,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锻炼设施静静矗立。正值暑假,孩子们不上学了,也会时不时来这里锻炼,增强体质。“虽然是城郊学校,但我们享受到了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折海军充满感慨地说。
  近年来,子长市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人群倾斜。学校历经爱心人士捐献、政府持续投入,村民们惊喜地发现,窑洞教室早已变成高大的教学楼。不仅如此,2016年校园里多了一栋楼,教师办公有了好场所;2021年又多了一栋楼,孩子们就餐有了固定场所,音乐、美术等社团课有了专门教室。
  说起近年来学校的变化,教师们充满喜悦:建起可容纳600多人就餐的大餐厅,全校师生可同时在餐厅就餐;16个教室配备智慧黑板,校长可实时查看上课状况,教师们也可共享系统内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示范着智慧黑板的使用方法,教师郝园园高兴地说:“自从有了智慧黑板,孩子们了解到更多知识,课堂上更积极了。”
  教室内,新安装的护眼灯散发着温和光影,智慧黑板在明暗间闪现“智慧”光芒,黑板报学生们绘画传神,端午等传统文化知识宣传亮点满满;教室外,教学楼转角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课外书籍,孩子们可随时“充电”,校园内,划分了丢沙包、乒乓球等各类运动区域……城市学校教室里有的,这所城郊学校应有尽有。
  折海军长期在农村中学教学,经历了除历史和英语没教、啥课都代的时代,如今看到孩子们过上了几乎所有课程都有专业老师教的“ 好光景”,他深切体会到了孩子们享受的教育幸福。
  这份幸福属于子长市的每一个孩子。
  2024年,子长市教育满意度测评由全省排名第106名提升至第十八名,位列延安各县(市、区)第二位,这是社会和家长用数字对教育的积极回应。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子长有个怪现象,娃娃们考得最好的大多来自最偏僻的学校。”每到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子长的家长总会聚在一起讨论。
  李家岔、南沟岔、涧峪岔等3镇位于白于山区,被称为“三岔”,山大沟深、群众生活较为艰苦,却在几十年来源源不断为子长中学、延安中学等高中提供优质生源。“学校基础设施改善了,学风好,200多名学生中,有1/3属于城市回流。”李家岔镇中学校长牛平自豪地说。
  上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好教育,是教育民生的基本诉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下降。为了破解教育困境,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实现“上好学”,2023年子长市将教育列为“四大民生实事”,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16个配套文件,加强顶层设计。投入资金1.45亿元,36所学校得到维修改造;投入资金1822万元,更换了全市教师办公电脑、师生桌椅,配置了智慧黑板、护眼灯… …
  城乡学校的教室、操场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学校的软实力也跟上了。子长市启动人才引育多措并举,通过招聘特岗教师、扩大子长中学自主招聘权限、积极拓展渠道引进高层次紧缺学科人才,从2021年至今,累计有484名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子长教育系统,他们陆续成为骨干力量,汇聚了师资强教育的磅礴力量。
  教师待遇跟得上,为师资稳定提供了物质保障。从2024年起,每一名到子长工作的教师都有一份来自子长市委、市政府的特别关爱:一笔5000万元专项绩效考核及各类表彰奖励奖金,为教师提供了人均1.5万元的年度工作奖金。
  “ 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人人抢着干。”牛平说。学校有了资金重奖教学成绩突出的一线骨干教师,打破了教师吃“大锅饭”拿稳定工资现状,形成“争岗位、抢代课、当能手”的良好氛围。
  教师们还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子长市依托北师大“三名(即,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130名骨干教师受培养,首期研修达标率达95%,2校成功创建省级“课程创新示范基地”。与延安中学实现高考备考资源深度共享,累计开展学术交流14次,联合举办“高考冲刺策略”大型研讨会惠及1200余名师生。与北京海淀5所名校结对,海淀实验二小专家团队驻秀延小学开展诊断、示范、讲座,精准指导150名骨干教师。实施教科研联合体,4所中学、6所小学以“一拖多”强带弱或强强联合,增强联合体学校之间教师培训、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子长市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素有“红都”和“将军县”美誉,境内有瓦窑堡革命旧址、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谢子长故居等革命旧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子长市中小学学生在红色文化洗礼中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讲解谢子长将军的故事,我们深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学习了革命先辈为民请命、艰苦奋斗精神,以后要向他们那样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终身。”李家岔镇中学九年级学生、小小讲解员白浩春说。
  “学校所有学生都要会讲谢子长的故事,会唱《老谢是总指挥》。”牛平说。谢子长将军出生地在如今的李家岔镇东方红村,与李家岔镇中学距离相近。李家岔镇中学发挥资源优势,让学生们学唱《老谢是总指挥》,了解谢子长生平并能讲解其故事。同时,成立小小讲解员社团,培育30多名小小讲解员利用假期、节假日为谢子长故居游客讲解。除此之外,还通过邀请谢子长将军后代进校园作报告、开展作文竞赛、红色主题研学活动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年3月17日,子长中学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彭湃中学、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携手共建“红色基因友好学校”。跨地域的教育合作依托红色文化桥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弘扬革命精神,翻开了三地新时代教育发展新篇章。
  子长中学副校长齐冬妹说,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推进“ 课堂革命”,加速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利用节假日、暑假寒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近年来,子长中学先后组织开展了“与祖国共成长”“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研学”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内化家国情怀,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启迪智慧,继往开来,开拓前行。
  “我们将以更高的站位扛牢优先发展之责,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配套文件,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硬投入落地见效,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子长最靓丽的名片。”子长市教体局局长张金虎说。子长市将以更实的举措激活队伍内生动力,优化和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锻造新时代教育铁军;将以更宽的视野深化开放合作办学,深耕名校和合作沃土,让海淀经验、延安精神、北师大智慧在子长生根开花结果;将以更大的魄力攻坚教育综合改革,聚焦课堂革命、评价改革、治理创新,破除发展阻碍,全力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动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