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大燕 李娜 齐心 通讯员 曹海军 王伟 冯星 刘阳
七月的延安,骄阳映照着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南泥湾的稻田翻涌着翠绿的波浪,黄陵森林公园的古柏散发着沁人凉意,安塞文化艺术馆的腰鼓声震彻云霄。这个盛夏,随着延安成功入选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一场场“融合+”的文旅盛宴正在上演,让这座红色之城在绿水青山间焕发出别样生机。
“融合+”的活力,首先体现在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共荣。南泥湾镇马坊村的千年古槐下,成都游客李磊听完村民讲述古村落的保护故事后感慨道:“从国有企业发展史墙到村史馆,从农耕体验到篝火晚会,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温度。”2016年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后,马坊村抓住华润希望小镇建设机遇,将红色底蕴、农耕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如今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房车营地的免费水电服务更成了“口碑招牌”。村支书李新说:“我们守着生态家底,做活文化文章,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舌尖上的非遗,是“融合+”最生动的注脚。南泥湾香菇面传承工坊里,传承人正将菌香浓郁的面碗端给游客。这道入选市级非遗的美食,如今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金名片”。“清爽的滋味里有土地的馈赠。”山东游客姜丹的感受,道出了美食与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结。当地市民李慧常带朋友来此:“看着湿地公园的碧波,吃着地道香菇面,陕北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都在这烟火气里了。”
在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研学+露营”的模式让避暑之旅有了文化厚度。森林覆盖率达98%的园区内,游客既能在轩辕谷感受黄帝文化的悠远,也能在露营基地品尝本地农户种植的果蔬。“我们联动周边12户农户建立食材直供链,既保生态又富民生。”露营基地负责人吴嘉奇介绍说。黄陵县文旅局副局长雷宇表示,通过深挖黄帝文化、开发低碳研学项目,上半年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47%,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增收”的良性循环。
非遗传承与研学教育的碰撞,在黄龙县白马滩镇绽放光彩。印象圪崂实践基地里,西安学生杨卉芝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耕地:“原来课本里的‘春种秋收’藏着这么多学问。”作为省级劳动教育基地,这里开设的黄龙猎鼓、传统农具认知等课程,已吸引2100名学生参与。“每面猎鼓都在讲述先民的生存智慧。”传承人韩俊龙说,非遗走出博物馆,在研学体验中焕发新生。
安塞区的文化盛宴,则展现着“非遗+旅游”的磅礴力量。文化艺术馆内,安塞腰鼓表演者挥绸击鼓,红绸翻飞间,浙江游客陈欣薇不禁起身鼓掌:“这鼓声里有黄土高原的精气神!”不远处的剪纸工坊,传承人陈海莉正指导游客剪出陕北窑洞图案。从腰鼓表演到剪纸体验,从群众大合唱到非遗展览,安塞将13项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上半年文旅收入同比增长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