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关于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探赜
刘治宜
  2025年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90周年。深入研究和探索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历史地位、历史内涵、历史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历史地位
  论由史出,史由证来。吴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长征史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这一史实确定的。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北上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毛泽东提出到陕北去。9月27日,由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北上部队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10月19日,陕甘支队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今吴起县)。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历时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三省为发展的主要区域。红一方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从《红军长征史》看,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宣告历时一年,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从而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狂妄计划的破产,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雄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结果,是北上方针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长征史高度肯定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的历史地位。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历史地位清晰明确,其独具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历史贡献无可争议。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正是由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得以胜利完成,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历史内涵
  历史偶然,其为必然。辩证地看待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这一重大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使命和历史意义,从一个整体还原来龙去脉并前展后延,这一历史内涵就是一个提出任务、完成任务并提出新任务、落实新任务的历史过程。
  (一)到达吴起镇之前提出“决定到陕北去”任务的过程
  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不愿北上,并电令右路军南下,公然向党争权,使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原本定下红军继续北上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无法实现了。面对形势突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紧急磋商,为贯彻北上方针,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北上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占领哈达铺,在这里搜集到一些报纸,得知陕甘苏区正处在蓬勃发展之势。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红一、红三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指出,“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北上红军在哈达铺正式完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改编,下辖3个纵队、7000余人。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正式确定前往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二)在吴起镇期间完成“胜利结束长征”任务并提出“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新任务的过程
  榜罗镇会议之后,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直奔陕北。1935年10月18日进入今吴起县铁边城镇境内,夜宿张湾子。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西北大门——陕北吴起镇,30日离开。在吴起13天经历了吴起镇战斗、吴起镇会议、吴起镇调查、吴起镇休整,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吴起镇战斗(又称“切尾巴”战斗)。当中央红军离甘进陕之际,蒋介石即刻电令东北军何柱国、宁夏马鸿逵等部骑兵追击。马鸿宾三十五师骑兵团,何柱国骑兵第三师、第六师等,于10月18日拂晓从甘肃环县河连湾出发,协同尾追红军。19日,毛泽东随陕甘支队一纵队首先抵达吴起镇,随后二、三纵队也进至吴起镇附近宿营。当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作战方案,电令彭德怀“以作战姿势”对部队作出部署。20日,毛泽东、彭德怀等进一步商讨作战方案。毛泽东说,“打退追敌,决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来”。这句话成为红军的动员令。彭德怀根据毛泽东指示,具体部署和指挥了这次战斗。陕甘支队设伏于吴起镇以西的头道川、二道川及平台山一带。21日晨7时左右,敌进入埋伏圈,战斗全面打响。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一举击溃国民党军骑兵4个团,歼敌数百人,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战马200匹和一批迫击炮、重机枪等。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即兴作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吴起镇战斗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胜仗,配合了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在甘泉战斗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追击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陕北站定了脚跟,配合红十五军团粉碎敌人新的“围剿”计划,开辟了苏维埃在西北的新局面。
  吴起镇会议。193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在铁边城张湾子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许多议案。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入陕作战主要在西边打蒋。我们需要了解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的情况,以及陕北苏区的情况。现在决定在保安暂停,如敌情许可,可把部队放在吴起镇、靖边,派负责人到苏区去。这次会议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目前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指出:“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2000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革命进攻的中心。”“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会议决定: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确定了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是把陕、甘、晋作为发展的主要区域,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黄河结冰后再向东;确定部队目前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10月27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部队行动方针和常委分工。毛泽东指出:目前主要作战方向是南边,陕甘支队南下,与红二十五、二十六军会合,争取在入冬前粉碎敌人对陕北的“围剿”。会议确定了常委分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这次会议是吴起镇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调整完善。吴起镇会议是为完成中央红军长征任务召开的最后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确定了党和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提出了今后的战略任务,实现了从“战略转移”到“战略立足”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始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苏区的新的历史时期。
  吴起镇调查。在吴起镇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先后接见了王玉海、张明科等当地干部和游击队负责人,进行调查研究。10月22日晨,毛泽东接见了陕甘边区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政委龚逢春,较为详细地了解到陕甘苏区正在进行“肃反”以及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当日,党中央即刻派贾拓夫、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等,作为先遣队携电台寻找刘志丹。贾拓夫、李维汉日夜兼程,在甘泉下寺湾与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相遇,郭洪涛报告了有关苏区“肃反”情况。贾拓夫、李维汉当即电告中央。接电后,毛泽东、张闻天以中央名义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通过电台,还将陕甘苏区、红十五军团以及劳山和榆林桥战斗等情况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汇报。吴起镇调查,为党中央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前提条件。
  吴起镇休整。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吴起镇周围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紧急召开会议,派出干部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支援,为中央红军筹集粮食,赶制过冬衣服。史料表明,当地为中央红军送粮3.4万多公斤,猪50头、羊570余只,土布33匹,并组织上百名毡匠,将苏区政府没收恶霸地主的几千斤羊绒羊毛赶制成一大批毡衣、毛袜和毛手套,送给中央红军。中央红军打掉当地反动民团豹梁寨“土围子”后,运送回粮食20多万公斤,除留作给养外,其余分给了群众。陕甘支队还在凤凰寺设立采办处,筹集过冬被服、西药、无线电器材和兵工厂机器等物资。张明科、戴通孝带领赤安游击支队进入甘肃环县河连湾、洪德城一带,从沿途中寻找到200多红军伤病员,并将他们安全转移到吴起镇周围养护救治。沿途群众中也收治了很多红军伤病员,仅铁边城一带就收治了60多人。中央红军是“真的回到自己家了!”心情无比激动,尤其陕甘支队在吴起发布《给陕北工农劳苦群众书》《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更是决心保卫和扩大西北苏区。中央红军在吴起镇期间从物质上、兵员上、政治上、精神上得到了较好补给休整,鼓舞了斗志,提高了战斗力。
  (三)离开吴起镇之后落实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以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新任务的过程
  1935年10月3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向甘泉下寺湾前进,11月初在甘泉地区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泉下寺湾召开会议。听取郭洪涛等关于陕北苏区和“肃反”情况汇报后,党中央采取紧急措施制止和纠正陕北苏区“肃反”。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西北军委宣布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之后,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同志进驻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合,部署西北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1月7日(一说10日),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后,立即释放了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随后,其他被关押的干部也相继分批获得释放。陕北苏区“肃反”得到及时制止,迅速纠正,挽救了西北的党、红军和根据地。11月20日至24日,直罗镇战役取得歼敌1个师又1个团的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从而,从内部和外部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北苏区,为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以及各路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坚实基础。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和策略,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至此,党和红军在落实吴起镇会议提出的新任务上迈出坚实步伐,开始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三、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历史启示
  以史为鉴,明理增信。回顾总结吴起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这一历史地位形成的历史内涵、历史经验,让我们深受教益、启示良多。
  领导核心是旗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杰出人物的重要历史作用。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由此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一震惊中外的伟大胜利,最重要的保证是: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启示我们:核心就是旗帜,核心就是方向,核心就是力量;核心来自实践,核心代表人民,核心指引前进方向,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理想信念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前行。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历史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和条件如何变化,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政治方向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人总的政治方向,就是朝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努力前行,但具体政治方向随着国情、形势的发展及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而不断调整。长征时期,日寇野蛮侵华,民族危亡加剧,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提出并坚定执行“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北上抗日”是在当时民族危亡深重的形势下,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政治方向。我们党坚定坚持北上抗日,不仅唤醒了民众,赢得了全国一切爱国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拥护和支持,而且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为推动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进而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历史启示我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事求是是根本。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从遵义会议到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策,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启示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只有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群众是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我们党始终根植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从而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伟大壮举,实现了空前的战略转移,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精华和力量。历史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坚实依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指挥枪是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从遵义会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到“鸡鸣三省”会议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再到苟坝会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全权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最后到吴起镇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确定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从而从组织上和分工上一步步强化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历史启示我们: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新征程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军魂本色,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落脚点”到“出发点”,从“十三天”到“十三年”,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吴起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地的光辉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展现更大作为、争取更大荣光。
  (作者系吴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起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