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0日
读书令人醉
路来森
  香港作家蔡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花香令人醉、茶醇令人醉、景色令人醉、美女令人醉、读书令人醉。”
  他把“读书令人醉”排在最后,未免煞读书人的风景。不过话说回来,这世界耽于读书的人本就不多,能享受到“读书醉”的,更少。数“醉”之中,让“读书令人醉”作末陪,蔡澜也算得上“解者”了。
  很多时候,我觉得读书如饮酒,有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美酒在前,会喝的人总会情不自禁端起酒杯,凑到鼻端轻嗅,再深吸一口气——这一下呼吸间,杯中酒的滋味便已印在心里。读书也是如此。爱读书的人拿到书,大多不急于展读,反倒会在手中反复“把玩”:端详封面装潢,抚摸纸页质地,嗅闻书页缓缓散出的书香……一本书的大体“印象”就这样在心中成形,初始的“读书欲”也随之被勾了起来。
  下一步便是展书就读。读着读着,沉溺进内容里,醉意便渐渐生了出来,又慢慢浓了。
  不过很多时候,读书之“醉”多是不知不觉间就浸了进去,那“醉”的模样,也就自然而然显在神情举止里了。
  古人读书有“击节”之说。有人认为击节是故意创造读书节奏,配合朗读,但我觉得,击节是读书人“入乎其中”的流露,多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是读书至乐时的陶然醉境。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先生”读书的模样:“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只有他还大声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那“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样子,想来也是读书至“醉”的表现吧。
  有些时候,读书能醉人,很大程度上也看阅读的氛围。
  古人似乎格外推崇“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我却不大信:美女在旁,香泽袭人,不心猿意马才怪。
  虽不羡慕“红袖添香”,但“夜读”总为多数读书人偏爱。夜深人静时,关紧门扉,外面的喧嚣便都被挡在了门外。这时节,一本书、一盏茶、一支烟,一个人的世界就只属于自己。静静读着,最容易沉入境界,也最容易醉进去。读着读着,便忍不住“神往”,忍不住“击节”,甚至忍不住“拍案而起”。
  我读大学时,教古典文学的老师曾在课堂上绘声绘色讲过他“夜读”的陶醉:读到兴头上,他会把书房电灯拉灭,一个人在黑暗里沉浸于读过的内容,慢慢品味、咀嚼、享受,常常“沉吟”到天明,见着窗口透进光亮,才猛然惊醒,从读书的“醉意”里回过神来。
  想来,若没有那静谧的“夜读”氛围,怎会生出这般美妙的读书境界?
  不过,“读书令人醉”终究是读书人的一份享受,还是“真读书人”才能尝到的滋味。这“醉”表面看像书的诱惑,骨子里却是读书人的“真性情”在发光,是风雅的流露,是读书投入的高境界。
  身为读书人,我情愿“读书醉”,就算“醉”至死,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