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蔡妤 主持人远播: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讲解员蔡妤。7月25日,第五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颁奖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
蔡妤:是延安精神滋养了我,这份荣誉里有你的温度。是你教我的赤诚,让我把故事讲进了人心。
远播:决赛抽中讲述王振义院士的故事,你仅用4天时间便完成撰稿、背诵和视频磨合。如何在高压下快速抓住人物灵魂?
主持人陈晨:蔡妤在这次比赛中,以全国第5名的成绩获得金牌讲解员的殊荣,也是陕西省首位获此殊荣的讲解员。你当时获奖的那一刻,最想对延安说一句什么话?
有没有崩溃又咬牙坚持的瞬间?
蔡妤:我想谢谢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和同事,是他们的共同托举才有了我的收获。4天时间,我们在跟时间赛跑,但抓住王振义院士的灵魂,反而在这份紧迫里找到了窍门——不去堆事迹,就盯着最戳人的那根“筋”。
他说“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翻资料时我发现,他70多岁还在病房俯身给患儿听诊,80岁带学生做实验,90岁还坚持门诊。接受采访时,说的还是“病人好了,比什么都强”。几十年如一日,他才让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升至95%以上。如此大的医学成就,他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向全世界免费推广。他的故事,从内心打动了我。
崩溃是真有过。第3天晚上背稿子,越急越忘,对着镜子把稿子摔在桌上,就差掉眼泪,觉得自己把这么感人的故事讲得干巴巴的,对不起这份信任。可坐下喘口气,看见资料里他说“做研究,哪有不碰壁的”,突然就笑了。他碰的壁是生死关,我这点急算什么。
从进了决赛老师们几乎每天陪着我顺稿子到凌晨,对着视频画面一句句卡节奏,天亮时发现手心全是汗,但心里踏实了。上台前攥着稿子最后看一眼,仿佛能听见他说“慢慢来,把心放进去”。原来高压下最快的捷径,就是把自己“扔进”人物的心里,跟着他的信念走。
陈晨:初赛讲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时,你提到通讯员蹚过寒冰刺骨的延河,这个细节让观众落泪,你是如何挖掘的?你想通过讲述《红色电波》,传递什么样的精神给今天的我们?
蔡妤:《红色电波》想传递的从来不是过去多不容易,而是那份必须送达的执着,今天依然需要。当年的通讯员蹚河护稿,是怕党的声音断了,如今我们守着各自的岗位,怕的是初心淡了、责任松了。电波会老,但把该做的事做到底的劲儿,把他人的期待扛在肩上的热,永远是能穿透时光的信号。就像现在,有人为了一个数据通宵核对,有人为了一句承诺翻山越岭,其实都是在续写当年的“电波”——让认真不打折扣,让担当不掉链子,这就是红色故事最该长在我们心里的模样。
远播:从《红色电波》到“癌症克星”王振义,跨度极大。为何选择用“一生一事”诠释他?你认为医者仁心与革命者的奉献有何共通之处?
蔡妤:选择用“一生一事”诠释王振义院士,恰恰是因为这4个字能击穿时空——无论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前辈们用一生坚守发出“真理之声”,还是王振义院士几十年深耕白血病领域,他们的生命轨迹里都藏着同一种内核: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用一辈子回答“为了谁”。
远播:本次陕西文旅厅全程护航,赛前专家一对一辅导、视频精心制作。这份“集体作战”经历,如何体现陕西讲好红色故事的决心?
蔡妤:这次“集体作战”的经历,其实就是陕西讲好红色故事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举全省之力,把红色基因的传承当成一件需要精雕细琢的大事来做。从专家沉下心来打磨内容,到技术团队死磕呈现细节,再到文旅厅统筹协调资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节里做到极致。这种“不将就”的态度,恰恰体现了陕西的决心:红色故事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要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传下去。它背后是对“红色资源”的珍视,是把每一个红色故事都讲透、讲准、讲进人心的较真,更是让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力量影响更多人的担当。
远播:你曾说红色讲解员是基因的传承者、传播者。若给年轻讲解员3条“金牌秘籍”,会是什么?陕西正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你希望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蔡妤:第一条,先做“倾听者”,再做“讲述者”;第二条,让“自己”走进故事里;第三条,相信“小火苗”的力量。至于陕西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我想做“一颗小小的星火”——带着游客从延安的窑洞走到纪念馆里,不只讲清发生了什么,更讲透这些故事跟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关系,让每一个来陕西的人都能感觉到,红色故事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住进心里、化成劲儿的东西。就像当年的红色电波能穿透时空,我想让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也能一直“在线”,传到更多人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