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静 方飞飞 通讯员 班彩彩
夏日炎炎,微风拂过宝塔区临镇镇觉德村的大棚种植基地,浓郁的瓜香在空气中弥漫。村民们正忙着将一颗颗饱满香甜的西瓜采摘装车,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每当西瓜成熟季,觉德村党支部书记田桂紫总是穿梭在瓜棚之中,协助村民们采摘。看着大家幸福的笑容,田桂紫颇感欣慰地说:“产业兴旺,村民富裕,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位扎根乡土的基层党员干部,正以责任与担当描绘着乡村发展的壮丽篇章。
时间回到1999年,刚上任觉德村党支部书记的田桂紫面对几乎空白的村集体经济账目,陷入了沉思。面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滞后和村民微薄的收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村民们的生活很艰难,大家都靠种植玉米为生,收入极低。我深知,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必须转变思路,为觉德村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新路径。”田桂紫如是说。
于是,在多次外出考察和学习后,结合村里实际情况,田桂紫将目光投向了大棚产业种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0年为村里争取到了大拱棚建设项目,开辟了一条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
然而,这一提议起初却遭到了不少村民的质疑和反对,“祖祖辈辈都种植传统作物,大棚种植能行吗?”“如果种了卖不出去怎么办?”……面对这些质疑,田桂紫没有退缩,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给村民们算经济账、讲发展前景,还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有部分村民愿意尝试种植大棚。
为了消除村民们的顾虑,田桂紫积极联系农业专家,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多方协调,与收购商建立合作关系,成立经济合作社,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大棚瓜菜种植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觉德村的西甜瓜、蔬菜已成为市场上备受好评的品牌。
村民陆建成今年种了7个棚的西甜瓜,成熟后客商便纷纷前来采购,有时候他自己也会拉出去卖。“ 今年的西瓜个头大、甜度高,一定能卖个好价钱。”陆建成对自己的西瓜充满信心。
“ 起初确实有些犹豫,但在田书记的不断鼓励下,我决定尝试一下。田书记帮我们联系了客商,西瓜不愁卖。到了秋季,我们种植辣椒和豆角,也有客商上门收购。从传统种植到如今的大棚产业,我家年收入已超过8万元,是以前的10多倍。”种植户王随红兴奋地分享道。
村民王宏平接过话来说:“在田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村。在原来的基础上,我又新建了两座大棚,希望今年收入能突破10万元。”
为了降低了市场风险,让村民们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好的保障,田桂紫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的销售模式,逐步实现了大棚种植生产的标准化、灌溉节水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在他的努力下,觉德村的大棚种植逐渐步入正轨,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村民的收入也显著增长。
“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我们推进了产销一体化。瓜商、菜商需要什么数量和种类,提前联系我们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筹安排。种植的产品既有市场又有销路,村民们无需担忧销售问题。今年全村新增大拱棚200余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田桂紫说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觉德村的大棚种植从最初的100多座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座,人均年收入从不足5000元增长到了2万元,村民生活富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提升。田桂紫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乡村“ 领头雁”的实干与担当,他先后获得“延安市脱贫攻坚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站在生机勃勃的大棚前,田桂紫目光坚定而深邃。“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村‘两委’班子,属于全体村民。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将继续努力,把觉德村的西甜瓜、蔬菜推向全国,带领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田桂紫郑重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