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乐 方大燕 通讯员 杭久洁 温巧莉 齐玉
吴起县铁边城镇石台子村的午后,阳光炽烈。站在村里的山坡上,刘树旺眯着眼,望着脚下那片覆盖着深蓝色光伏板的土地——它们正安静地“吮吸”着阳光,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他粗糙的手指指向远方:“瞧见没,那片山坡以前就是荒草地,现在可成了我们村的‘阳光银行’!”
“ 阳光银行”并非虚言。 2022年5月,在刘树旺数百个日夜的奔波后,装机容量217.5千瓦特的光伏电站终于并网发电。从项目选址、跑手续、协调土地,到最终说服村民入股81.76万元,每一步都浸透了他的汗水。“那会儿真难,磨破嘴皮子讲前景、算收益,晚上躺炕上想的还是怎么打消大家顾虑,让大家都能挣到钱。”他坦言。
如今,电站日均发电约900度,全年收入超17万元。更让村民张生仁乐呵的是:“合同保25年,咱孙子辈都能接着领钱哩!”这份“阳光存折”,不仅为村里修路、完善设施注入活水,更让家家户户年底多了笔实实在在的分红。
刘树旺的算盘没停在“天上”。他转身指向山沟里一片绿油油的谷子地介绍说:“那儿以前是撂荒地,我们村有1500亩撂荒地,荒着多可惜。专家说,我们这里的黄土地是种富硒杂粮的宝地。”
决心易下,行动却难。如何让荒废多年的土地重焕生机?刘树旺的“笨办法”是扎根土地:请来农技专家现场蹲点,手把手教种植,挨家挨户动员,拍胸脯保证销路。村民冯鹏飞记忆犹新:“刘书记动员我们在撂荒地种植谷子、荞麦、糜子这些小杂粮,整天都在田间地头转悠,比我们自个儿还上心。”
汗水浇灌出希望。今年,石台子村富硒荞麦、谷子等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并与延安富硒产品经销店签下订单。昔日的荒草地,如今飘荡着富硒谷物的醇香,成了村民增收的“新粮仓”。
从利用“天上阳光”到盘活“脚下土地”,刘树旺用最朴素的实干,在石台子村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出丰饶。光伏板下电流无声涌动,谷子苗在撂荒地上摇曳生金——一个普通村支书“敢想肯干”的坚韧身影,正是乡村振兴图景中最动人的注脚。
村里的唐立权老人说,刘树旺是“把家安在田地上的人”。光伏电站建设期,他守在工地吃泡面,脸晒得黝黑;杂粮种植季,他每天都在田野里奔走。他常说:“我是一名退伍老兵,乡亲们把土地、日子交到我手里,我一定要好好干。”
在石台子村,光伏板转着“阳光财富”,富硒田翻着“希望浪花”。刘树旺跟着晨光暮色,把“产业兴旺”的种子,深深播进这片黄土地。当炊烟漫过山梁时,村民们知道,那个兜里揣着村民盼头的“兵支书”,又在为村民的增收致富奔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