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6:00。
晨曦微露,巍巍宝塔山下,晨练的人渐渐多起来。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让退休老教师刘志杰眼窝发热。
晨练习惯于在体育场绕圈的刘志杰,今天特意登上宝塔山,再去抚摸一下那口铁钟。“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父辈常说,日本飞机轰炸延安3年,飞机一来,宝塔山的铁钟就会敲响,延安城几乎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
站在山顶仰望,晨光中的宝塔,至今留存着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时的弹痕,那口救过无数百姓的铁钟已不再鸣响。
几位晨练的老人,正用手机分享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贾巨川撰写的《80年前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
这一天,人类历史注视中国,中国历史聚焦延安。
这一天,民族沸腾,延安狂欢!
伟大的人民站起来了,苦难的人民站起来了!……人人的脸映着火光,人人的心都像火把一样地燃烧……
默诵渐渐变成了朗读,高亢的声音坚定有力。
8月15日,10:00。
延安的几条大街已是车水马龙,一个个行人脸上,写满幸福、安详。满载游客的大巴车一辆接一辆,向延安革命纪念馆驶来。
80多年前,无数仁人志士奔赴延安,追求光明。如今,四面八方游客来到延安,追寻信仰。
“从1938年11月到1941年8月,日本飞机先后对延安进行了17次轰炸,投弹1690枚。”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板上,详细记载着日军的暴行。
来自南京的高新华悲愤交加,含着热泪叮嘱年幼的儿子和女儿:“你们记住,不管延安还是南京,侵略者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永远不能忘。”
看着表情凝重的父亲,两个孩子绷着小脸,重重地点了点头。身后几名游客也不由得跟着呢喃:不能忘,永远不能忘。
8月15日,12:00。
枣园1938街区,街墙贴着红色革命标语,门店挂着复古招牌,街角坐着弹三弦的说书人……
这一切,都努力还原延安城被日军轰炸前的样子。
街区很热闹,不时有穿着八路军服装的演员列队巡街。这些“八路军”齐步走过,许多人跟在后面,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高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整齐的步伐,嘹亮的歌声,撼人心魂。
8月15日,14:00。
延安市图书馆报告厅,一场“铭记历史 爱国奉献”的青年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讲座正在进行。
“一个民族的觉醒,始于对历史的敬畏;一个人的成长,始于对精神的传承。”市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高志旺在致辞中心潮起伏,“我们要启发青年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在爱国奉献的信念中锚定方向。”
台下,不少大学生陷入沉思。
8月15日,20:00。
宝塔山灯光秀激情上演。延河边,有人拿手机拍摄,有人跟着音乐纵情欢唱。不远处,一群年轻人在广场直播唱陕北民歌,恣意张扬,笑声朗朗。
80年前的今天,这里“欢呼声、口号声、鼓锣声、唢呐声都拧绞在一起上下腾舞。人们眼眶里涌出的泪水,把这一切洗得鲜明透亮,把阳光、空气、蓝天、土地洗得格外爽洁”。
80年后的今天,现代化的光电技术,让宝塔山更加璀璨迷人。当年的秧歌有了新词,当年的红歌谱了新曲,这里依然是欢歌的海洋。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换来的幸福,成了人们平淡安稳的日常。
“铭记历史,不是回头看,是带着先辈的期许,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活成他们想要的模样。”媒体人苏舟朋友圈分享的视频,瞬间让人泪目。
8月15日,21:00。
金延安街区,大型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准时开演。游客与演员一起参与,在枪声阵阵、硝烟弥漫中,感受烽火岁月。
日军轰炸时的惊心动魄,战争得胜时的激动欢呼……当“战士们”和群众簇拥着穿过街区,扭起欢快的秧歌,熊熊篝火映红了圣地河谷。
“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愿和平永驻人间。”特别的日子,特别的体验,让北京游客张景华心生感慨。
跟着火炬,激情向前。这一幕,犹如80年前那个沸腾的夜晚。
8月15日,24:00。
东大上品星空影城,当天最后一场《南京照相馆》落幕。字幕渐起,观众静静坐着,不愿离场。
“《南京照相馆》是每天排片最密、观众观看最多的电影。”影城店长李雯感慨地说,“我也溜进去看了好多回,看一回、哭一回。”
走在回家的路上,电影中照相馆暗房内冲洗胶片、遇难同胞的面容由模糊至清晰、日军摔死小孩让同胞装出笑脸的画面……在全职妈妈李小玲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妈妈,日本人为什么那么残忍?”11岁的女儿玥玥还沉浸在电影中。看着女儿纯洁的眼眸,李小玲一时语塞,不由得重复着电影里的话: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
不远处,热闹的二道街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夜市热腾腾的烧烤摊上,一个桌上的年轻人,举起啤酒:为胜利,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