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8·15,在延安看见幸福
记者 刘彦 方大燕 秦政旺 实习生 李腾雨
  8·15,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8·15,一个被永远铭记的日子。
  8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这座被战火淬炼的革命之城瞬间沸腾——军民举着火炬涌向街头,锣鼓声、欢呼声穿透夜幕,将胜利的喜悦刻进黄土地的每一寸记忆。
  80年后的今天,循着历史的足迹行走延安,从宝塔山巅的眺望到延河岸边的欢唱,从革命旧址的庄严到市井街巷的繁华,从沉浸红色记忆的游客到忙碌红火生意的小贩,从老人眼角的笑意到孩童奔跑的身影,处处可见幸福的模样。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宝塔山上,“红领巾讲解员”高梓涵正在为游客深情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来自南京的游客赵晓飞感慨:“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延安宝塔是无数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心中最温暖、最坚定的坐标……”
  山风拂过,宝塔无言。北京来的游客于胜凝望山下的车水马龙,心潮澎湃。他说:“80年前的今天,火炬游龙欢耀圣地。所以我特别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到这里,就是想站在宝塔山上看看,看看如今的延安是怎样一番幸福模样。”
  宝塔山南,日本工农学校旧址,来自上海的任国强看着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记载,眉头拧紧又松开:“80年了!站在这里,更能体会和平来之不易。今天的安宁,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隔着延河,市场沟沟口那块刻着“延安新市场旧址”的石碑,静静仰望宝塔。
  “新市场的商人和市民来回奔跑欢呼报信,寻找柴火,扎起火炬参加游行……”80年前的那一夜,“店铺林立,商业活跃”的新市场灯火辉煌、鼓乐喧天,欢庆的人们“完全卷成一片人海了”。
  而今的市场沟,依然店铺林立、商业活跃,超市、饭店一家挨着一家,店家都忙着做生意,顾客或大块朵颐或扫码付款,市场沟延续着80年前商贸活动的热气腾腾。带着小孙子在市场沟沟口纳凉的老人刘强说:“娃娃健康、大人平安,小本生意每天都有得赚,这就是咱老百姓的安稳生活。”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展陈前,参观者众多。看着泛黄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电文复印件,几位白发老者给孩子们讲述80年前的历史。玻璃展柜里,中正式步枪虽已锈迹斑斑,却仍能让人回想到它曾射向侵略者的怒火。巨幅油画《延安火炬》更是让人们驻足——夜色中的延安被万千火炬照亮,军民相拥而泣、振臂欢呼的场景,穿越80年时光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看着这幅画,仿佛能听到当年人们的欢呼与呐喊,那种幸福是从地狱回到人间的狂喜——中国人民终于不再遭受侵略者的欺辱。”北京来的李郑凝视着油画声音哽咽。
  67岁的张栋青带着孙子辈来参观,他指着展柜里缴获的日军武器告诉孩子们:爷爷的爷爷就参加过抗日战争,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命换来的,不能忘。孩子们重重地点头。一旁来延研学的贾婉婷也告诫自己:铭记历史,珍惜美好,用心学习,努力奋斗,过好先辈们期许的生活。
  电影院里,《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随着光影变幻,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人从苟且偷生到冒死守护日军屠城罪证底片的故事,让座无虚席的放映厅陷入无尽沉默。不知从哪个角落起了压抑的啜泣声,越来越多的人悄悄拿出纸巾擦拭横流的泪水。
  “揪心哪!那时候被侵略,老百姓哪有安稳日子过?”刚走出影院,张秀平老人紧紧拉着9岁的孙子说:“现在好啊,再不是朝不保夕,再没有生死无常,这就是福气呀。”
  走出电影院,延州二道街夜市早已灯火通明。红灯笼沿着青石板路一路延伸,将两旁的陕北窑洞风格的摊位映照得更具特色。羊杂碎的鲜香、油糕的甜糯、擀面皮的酸辣,混着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旋律在街巷间漫延,商贩的吆喝声、食客的欢笑声交织成最生动的市井交响。
  “刚出锅的鸡柳、腊肠,可好吃了!”摊主李大红麻利地包起鸡柳,脸上的笑容像头顶的灯笼一样喜人。他在这里摆摊7年,见证了延州二道街从小吃巷到如今的陕北民俗文化地标的变迁:“夜市人多,生意好,一天能卖800多元。靠着这个摊子,家里买了楼房,儿子考了大学,这日子还要咋美呢!”
  北京来的王伟一家正吃得酣畅,桌上摆着延安特色吃食油糕、煎饼、羊蹄。“白天去了宝塔山、杨家岭,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窑洞,晚上在延州二道街夜市感受市井烟火,倍儿美。”王伟说,以前总觉得延安是“艰苦”的代名词,来了才发现,这里的幸福,根深着呢!
  8·15,这个平常却又被永远铭记的日子,我们看见了先辈们用生命期许的幸福。这幸福,是民族解放胜利果实的延续,更是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