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永不褪色的旗帜
——记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徐金山
    ● 徐金山(右)向记者讲述西延铁路建设故事    赵合欢 摄

  记者 叶树峰 赵合欢
  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的怀抱里,一面“红旗”从旧社会的风雨中升起,历经岁月淬炼,却愈发鲜艳夺目——他就是市五星离退休干部党员徐金山。自离休那刻起,工作虽有终点,但党员身份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却从未在他生命的天平上减轻分毫。
   钢铁动脉的奠基者
  徐金山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早年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党的伟大。
  在徐金山主抓延安地区工业建设时,延安工业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如锁链。他深知“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是延安破局的命脉。在任延安专署计划委员会主任职务时,他就多次建议修建西延铁路,经过延安老一辈领导呼吁、省人代会议案、赴京争取,上世纪七十年代启动西延铁路建设。后来国家调整计划,西延铁路全线停建。
  1986年,延安地区行署向省政府呈送《关于申请将西延铁路秦延段建设列入1987年计划的报告》。11月初,延安地委顾问、延安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徐金山与地委、行署的同志组成汇报组,赴京专题汇报秦延段铁路复工问题。
  “徐金山多年来一直很重视延安铁路建设,特别是担任延安地委领导职务以后,对延安地区的工业发展、铁路建设和市镇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离休干部折正千老人回忆起西安铁路建设历史感慨道,“正是因为‘铁路专员’徐金山等老领导的一次次上书、一次次汇报、一次次奔走呼吁,才换来了延安铁路的立项、建设到营运、扩能……而徐金山和其子徐文岳也是这一过程最直接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1991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98周年之际,西延铁路正式铺轨到延安。经过全体铁路职工和沿线人民5年的艰苦奋斗,西延铁路建设终于完成。“延安行署召开了庆典大会,现场人山人海,我也参加了这次难以忘怀的庆典盛会。”徐金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有人称我是‘铁路专员’,这个荣誉我不敢承受,但是能为延安铁路建设做一些工作,为延安人民办了一件实事,我还是倍感欣慰。”
   革命薪火的传递者
  1991年离休,对许多人或许是旅程的终点,对徐金山而言,却是奔赴另一段使命的起点。当地委任命他为延安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时,这位老党员欣然扛起了“护苗人”的重担,一干就是二十年。
  他深知,脚下的黄土地浸染着先辈的热血,是最好的教科书。于是,他带领着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足迹踏遍陕甘宁边区革命旧址。在宝塔山下,在枣园窑洞前,在杨家岭的院落里,他用亲身经历将书本上抽象的历史化为可触可感的壮歌:“孩子们,摸摸这土墙,当年领袖们就在这里,在油灯下思索着中国的前途!”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抚过斑驳的土墙,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炽热光芒,仿佛将孩子们带回了那个烽火年代。那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信仰的种子,深植于幼小的心灵。
  “我采访徐金山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退休干部孟昭斌说起徐老时感慨不已,“徐老在关工委工作时提出了用延安精神教育下一代,更带头开展百人千场宣讲延安精神的活动,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份润物无声的坚持,最终凝结成耀眼的硕果:市关工委在2000年、2005年两度摘得中国关工委“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桂冠,并获中央文明办表彰;他个人也分别在2000年、2005年及2010年,三次荣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奖章背后,是一位老党员守护初心的无声誓言。
  工业战线的耕耘者
  徐金山对延安发展的热忱,远不止于关心下一代。即便离开工业建设一线岗位多年,他“老参谋”的本色始终熠熠生辉。在延安工业蹒跚起步的拓荒年代,他正是那片荒原上点燃星火的人之一。
  在过去主抓工业的工作中,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为延安的工业发展出谋划策。他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为延安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他的努力下,延安的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石油、煤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徐金山同志的一生,是“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最佳诠释。他如同延安山峁上一株历经风霜却愈发挺拔的青松,根须深扎于信念的土壤,枝叶始终追随着时代的光照。岁月或许染白了他的双鬓,却从未冷却那颗为党跳动、为人民燃烧的火热之心。在徐金山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无论历经多少岁月,那份源于红旗的赤诚,永不蒙尘,永不褪色。这面旗帜,在圣地延安的上空,永远猎猎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