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7日
雨果的笔,照亮了百年的善与恶
——读《悲惨世界》有感
  南洁
  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断断续续但又相连相承地读完了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形象日渐在我心中高大起来。我甚至在百度上查看了雨果的画像,了解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和多才多艺而又波澜起伏的一生。
  当我看到《悲惨世界》结尾,主人公冉阿让临死前眼含泪水,面向百灵鸟般可人的天使女儿珂赛特,轻声说出“足以证明上帝是慈悲的”时,倍受感动。冉阿让的眼里的确出现了未知世界的光明。
  《悲惨世界》里揭露了穷人的悲惨生活,闪耀着慈善的伟大,彰显着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法律冰冷条文与现实情与理的差距。
  在伟大巨著面前,我无法用自己干瘪的语言去评说小说的厚重,但一腔沸腾的热血又无法让被慈善浸润的心灵平静如一湖水。你如果没有被小说感动,说明你就是冷血动物,是缺乏了思想与情感的行尸走肉。就连路边怒放的野菊花,也会因阳光的明媚温暖而灿烂,因阴雨霏霏而失去光彩,何况是充满智慧的人呢。
  但我的确不会表达《悲惨世界》里表现出的厚重和博大。因为厚厚的上、中、下三本书就在我手里摩挲着,同样伟大的翻译者李丹、方于夫妇写的序言也在面前陈列着,我还有什么资格、什么法术去颠三倒四、评头论足呢?
  故事的大概是:主人公冉阿让是一名伐木工人,为了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不让孩子饿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偷了别人的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冉阿让不忍牢狱之苦,四次越狱,四次被捕,服刑期从五年增至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让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被红衣主教收留。主教的正直、宽容、善良感化了冉阿让,他决心去恶从善。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通过发明制造黑玻璃成为大企业家、大富翁。从此,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并当上了市长。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一位女工芳汀——她是妓女,有私生子珂赛特。为了赚钱,她把女儿寄养在德纳第家,没想到德纳第一家极其贪婪,一直骗取芳汀钱财。芳汀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卖掉了自己乌黑的头发,卖掉了自己一口整洁的门牙,最后沦为娼妓。芳汀死后,冉阿让收养了珂赛特。珂赛特长大后又与马吕斯相爱结婚。其间还掺杂了商马第案件,让冉阿让的良心备受煎熬,但他还是毅然走上法庭,坦陈真实身份,再次陷入被通缉的逆境。
  整部小说跌宕起伏,穿插了法国大革命事件、战争与暴动,以及每个人的哲学思考……
  拜读《悲惨世界》的时间里,我常常和宝塔区政协的姜涛先生交流读书心得。因为姜涛先生看过这部小说,也是他极力推荐让我看的。一看就爱不释手,一看就被雨果的精彩语言所吸引、所折服,被主人公的命运、主人公心灵的善良所感染。那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史诗巨著。
  我甚至有意无意地学习借鉴雨果的写作笔法:那充沛的感情,那爱憎分明的立场,那细腻的心理描写,那第三者观察的眼睛,那前后描写交代的伏笔,那充溢在其间的哲学思想,全部在字里行间流淌着、荡漾着、鲜活着。有的章节我读得比较快,有的章节我甚至当作优美的散文作品来品读,因为它是沁人心脾的,让人感受到文字的美。
  整体来说,这部小说充满了人道主义,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善与恶、贫穷与富裕、饥饿与战乱、资产与无产、阳光与阴暗、勇敢与懦弱、利己与利他,处处得到彰显,揭示了社会不同层面的不同状态。
  我们尤其看到了穷人在当时法国社会的悲惨地位。那可怜的芳汀,硬生生被社会逼良为娼,但她到死也不明白是谁害了她。这是人对人的篡夺,特权对人的篡夺啊。那忠于职守甚至冷酷无情的警察沙威,在面对救命恩人和逃犯的两难境界时,最后在良心的谴责下,选择了自杀。
  “善良可以迟到,但从不缺席。”主人公冉阿让就是这样的人。他总能时刻反省自我,尤其是在商马第案件中,可以看出他复杂的矛盾心理。但是,“在黑暗的地方,我们才能发现钻石的光辉”,冉阿让就是那枚钻石。然而,又掺杂了美与真、文明的火炬、生命的灯、文化的分量、物质的存在、时间的存在、利益的存在、生存的本能等。
  《悲惨世界》不愧是一颗璀璨明珠,问世虽已百十年,但光芒依然,火焰依然熊熊燃烧,彰显着人类大爱。
  “世界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胸。”雨果的心胸就是大到把全人类的悲欢浓缩在他的笔下,让人看到社会现实的真实形态,让人奋起直追,活出清醒的自我来。
  我的感言,在伟大的巨著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单薄、单调,根本不值一提。但我又总不能因为看后而一言不发,那是太不地道的做法,哪怕我的感言是卑微的、片面的、一知半解的。
  我只想说,如您想在文学的丛林中寻觅一颗珍珠,或者想获得语言的力量,那您不得不阅读《悲惨世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