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省去了春种秋收,也失去了麦浪翻滚时,掠过掌心的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三分钟就能在短视频里“读完”一部名著,无异于用浓缩的营养液,代替了咀嚼稻谷的滋味。
从前,我读书只追求速度与数量。每至年初,总要给自己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同文友建打卡群,从每日五十页,增加到每日一百页,甚至挑战过“一日一书”。到年底,看着书架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已读书籍,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不说“学富五车”,也算“博览群书”了。
可当人问起:“你读了那么多书,哪本对你影响最大?”再问:“你觉得《芙蓉镇》里胡玉音的结局算圆满吗?你说《边城》里的翠翠,最后能等回傩送吗?”……竟一时哑然,连书中人物情节都记不清了。
想起《朱子读书法》中说:“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心想不能再浮于表面地阅读了。于是,约上两个文友,开始了慢读之旅。
我们先读了丁立梅的散文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一天只读一篇,三人轮流朗诵。读罢,带着问题去思考,完全沉浸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境中去。将文章标题、结构、语言、开头、结尾,一一拆解分析,推敲字里行间的意涵与逻辑关系,直至能灵活运用。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一日,昆明文友发了一个视频在群里,她说:“听,这鸟鸣是饱含翠意的,啁啾出一派明媚。”深圳文友回道:“路边那些枝丫,都拱出了毛茸茸的绿,不多时,也能沸腾一场花事了。”我知道,她们说的都是书中的词汇和句子,便不甘示弱,也发了一句:“这时光,真是靓丽得像花一样,咱们都应该像一朵花学习,把日子笑着过。”说完,我们互相发了点赞的表情包。原来,慢就是快,少即是多,我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一次次的共读、拆文、思考中得到提升。
后来,我们又读了《会呼吸的写作课》。这是一本写作技巧类的书,曾静静列在我的已读书目一栏。可翻开书,若不是那零星几条勾画痕迹,真不相信自己读过。在前言中,作者讲到: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练习,短时间内或许不会有显著效果,但长期练习中日益精进,定能拥有真正的写作实力。回想自己急功近利的写作过程,顿觉羞愧,决定重读这本书。在技巧篇中,我学到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吸引眼球,就得做到“新、奇、美、意”。原来,一个标题要想不落俗套、直入人心,竟有这般多讲究。在提升篇,更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素材——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能从中提炼出许多哲理。才惊觉,之前自己只顾着“赶路”,早已忽略生活太久。
读这本书时,我们格外慢,每读一篇,都反复琢磨,直至吃透、能融会贯通。我们还轮流布置课后作业,趁热打铁,将书中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很快,我们发现自己在拟定标题、挖掘素材、搭建结构、设置悬念、营造语言美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原来,找准方向,慢慢走,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贾平凹曾说:“慢读即可安灵,灵魂安妥,酷暑便是清凉世界。”在快时代,我们更需要慢读书。寻一段悠闲时光,一卷在手,静静看、细细想,浸入字里行间,品味作者心曲。在细嚼慢咽中,唤回阅读本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