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延河两岸鸟翔集
记者 周家天
    ● 任延宏拍摄的黑鹳

  延河的水,在任延宏的镜头里静静流淌了八年。薄雾弥漫的清晨,他常背起相机,沿熟悉的河道从西边的吴起县、志丹县一路向东,行至甘谷驿、延长县。河岸的浅滩、芦苇丛,早已印刻在他心底。这位延河边的生态摄影爱好者、延安生态环境的记录者与宣传者,用八年光阴作笔,以飞鸟为墨,悄然书写着一部河流的生态日记。
  初识延河,镜头中的世界带着一丝寂寥。鸳鸯?那时简直是奢望。任延宏只记得,为追寻那对传说中的“爱情鸟”,他一次次驱车赶往百公里外的宜川。身着笨重的吉利服,在冰冷的河滩一趴就是数小时,屏息凝神,稍有动静,哪怕只是探个头,警觉的鸟儿便瞬间消失无踪。“它们怕人,也怕水。”任延宏回忆道。鸳鸯是出了名的水质“质检员”,挑剔得很,非清澈活水不栖,只有洁净的水才能孕育足够的小鱼小虾,填饱它们的肚子。
  当任延宏在家门口的延河水面上,第一次清晰捕捉到那对色彩斑斓的身影时,惊喜难以言喻。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变化之快——曾经惊鸿一瞥难觅踪影的鸳鸯,如今不仅种群壮大,甚至在近岸水域悠闲地盘旋、嬉戏,对驻足观望的市民也习以为常。他指着相机屏幕上那张多只鸳鸯同框、宛如彩锦铺陈水面的照片,眼角漾开笑意:“当时岸上的人都在惊叹,‘哎呦,原来这就是鸳鸯!’这声音,好像还留在照片里。”鸳鸯的从容归来,是延河递给世界的一封清澈温柔的请柬。
  这封请柬并非孤例。仿佛印证着某种积极的信号,更为珍稀的身影接踵而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巨大的黑色翅影,开始规律地掠过延河上空,成为这片天际新的、令人敬畏的剪影。优雅的大天鹅,这些本该栖息于遥远湿地的精灵,竟也选择在迁徙途中短暂落脚延安。任延宏的镜头定格了它们在澄澈水面划出的优雅涟漪。“它们的栖息地本不在此,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任延宏感慨,“是生态好了,这里成了它们漫长旅途中宝贵的能量补给站。”
  变化的涟漪也漾入了寻常生活。“任老师,河里来了一群‘野鸭子’!长啥样?”这样的电话,成了任延宏独特的“鸟情预报”。电话那头,是兴奋又懵懂地描述。“头是绿色的。”任延宏说,“那是绿头鸭。”没过多久,同一个号码又响起:“任老师,又发现一群,头是灰黑的。”任延宏了然:“那是斑嘴鸭。”绿头鸭与斑嘴鸭,这些曾经的匆匆过客,如今已深深扎根延河,成了冬日河面上一道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成了真正的“留鸟”。从河道清淤疏通血脉,到湿地修复涵养生机,再到两岸植绿筑起屏障……点滴治理之功,最终凝结成鸟儿们盘旋、栖息、繁衍的底气与信心。
  生态向好带来的惊喜,有时更像一份迟来的礼物。任延宏心心念念想拍到姿态优美、带着高原气息的斑头雁。为此,他曾专程远赴内蒙寻觅,却遗憾而归。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他返延不久——一个急促的电话响起:“任老师,快来!河里来了只斑头雁!”他抓起相机飞奔而去,终于捕捉到那只在清澈河面上舒展脖颈、神态安详的大鸟。这张照片,被他视若珍宝。它是生态持续改善的最美勋章,也是自然对这位执着守望者最温柔的犒赏。
  同样令他动容的,是在延长县山林中漫长的守候。为记录羽色绚丽的寿带鸟夫妇哺育幼雏的温馨画面,他在密林深处隐蔽了整整三天。当镜头最终定格下那对忙碌的“父母”衔食穿梭林间的瞬间,生命的坚韧与延续所带来的感动,抵过了所有艰辛——那是生态恢复最有力、最温暖的证词。
  然而,八年的守望之路并非总是晴空丽日,也交织着汗水、雨水,乃至痛心的眼泪。拍摄寿带鸟那次,他刚爬上陡坡,瓢泼大雨便毫无征兆地倾泻而下。无处可躲,他只能蜷缩身体,用胸膛紧紧护住相机,任凭冰冷的雨水浸透衣衫。“连着下了三波雨”,那滋味刻骨铭心。更深的刺痛,来自对生命的伤害。他曾亲眼看见鸳鸯被弹弓击中,一只当场殒命,另一只断腿在水中无助挣扎。那份揪心的疼,将这位记录者推向了守护者的前线。从此,延河畔多了一位执拗的“护鸟卫士”。他远远拍下偷猎者的身影作证,上前据理力争,常常爆发激烈争执。“再也不敢打了!这可犯法着了!”他在疾呼。令他欣慰的是,曾经被劝阻的人,如今见到他会憨厚地笑着招呼:“现在不打鸟了。”“有进步,为你点赞!”市民意识的悄然转变,正是这片土地上生态保护最深、最稳固的根基。
  任延宏牵头成立的延安生态摄影俱乐部,汇聚了30多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张新记录的鸟种照片,常引发一连串惊喜追问:“这是啥鸟?在哪儿拍的?延安还有这鸟了?”影像无声,却拥有唤醒认知的力量。他们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站合作,将多年积累的精美鸟类影像公开展出。在任延宏的带动下,这群延安生态摄影爱好者,用镜头“捕捉”到了包括鸳鸯、黑鹳、白鹭、白琵鹭、苍鹭、大天鹅、斑头雁、罗纹鸭、绿翅鸭、琵嘴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在内的300余种鸟类精灵的身影。照片上定格的灵动瞬间,或振翅高飞、或低头觅食、或温馨育雏——无声诉说着延河的生命故事,也在更多市民心中播下了爱护生灵的种子。如今的任延宏,不仅用眼睛看,更能用耳朵倾听河流与生灵的对话。“拍久了,现在听到林中的鸟声就知道是什么鸟了。”鸟鸣声声,已悄然融入他生命的脉动,成为他理解这片土地最细腻的语言。
  拍摄延河八年,镜头无声,却胜万语。从鸳鸯初归的清波倒影,到黑鹳、天鹅降临的生态宣言,再到斑头雁带来的意外之喜,一幅飞羽翔集、水清岸绿的画卷,在延河两岸徐徐铺展。这些灵动的“鸟先知”,以翅膀丈量河流变迁,以生命印证修复成效。它们不仅是生态的晴雨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当市民驻足河边,为一只绿头鸭或戏水的鸳鸯发出赞叹,当弹弓收起,守护之心萌发,延河,便真正流淌成了生命的乐园。想用自己余生专注记录延安境内的野生动物及鸟类,为记录宣传延安生态持续贡献力量,是任延宏不变的信念。
  他的镜头仍将追随,在光影交错间,继续书写延河生生不息、羽翼渐丰的未来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