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千年鼓魂 跃动新声
记者 白雪 王凯
  晨曦刚吻过黄土坡,安塞区沿河湾镇贾家洼村的窑洞前,一阵激昂的鼓点已撞破宁静。
  “大家注意了,打腰鼓踢腿要有股猛劲,转身要有股虎劲,要打出咱们陕北汉子的气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刘延河头裹白羊肚子手巾,身着深色对襟衫,腰间系着红绸缠绕的腰鼓,正对着学生们示范打腰鼓的技法。
  话音未落,他旋身甩绸——红绸如烈焰腾空,鼓槌落处,“咚、咚、咚”的鼓点似惊雷滚过沟壑,每一次腾跃都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每一声呐喊都裹着陕北人的豪迈。
  刘延河是安塞腰鼓表演的“活招牌”,他从小生活在号称“腰鼓之乡”的沿河湾,对各种腰鼓的打法和套路耳濡目染。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内外大型演出,1984年,他曾在电影《黄土地》中担任剧中腰鼓总教练和第一鼓手。从七八岁跟着父辈打腰鼓,到如今成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双手早已布满老茧,却仍握着鼓槌,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守护着这一文化基因。
  “我打了50多年腰鼓,打坏的鼓得有百八十面。腰鼓在我这一生里头相当重要,没有腰鼓是不行的。”刘延河轻抚着身旁已经破旧的一面腰鼓,眼神里满是珍视,“腰鼓是陕北人的魂,没了它,咱心里就空了一块。只要我还能跳,就得把这魂传下去。”
  追溯安塞腰鼓的过往,其历史可追至2000年前的秦代——彼时,它是戍边士兵传递信号、鼓舞士气的“军鼓”,鼓声能穿透风沙,在边塞荒原上传达军情。1983年,安塞招安镇岳中庄宋代古墓中出土的一块画像砖,更让这份传承有了实物佐证:砖面上,一位舞者背鼓持绸,飞扬的鼓绸似要跳出砖面,印证着腰鼓从秦代军鼓到宋代民舞的演变轨迹。
  “战争落幕,腰鼓便成了欢歌。”安塞区文化文物馆讲解员高舒琪站在画像砖前,轻声讲述,“每逢丰收、节庆,老百姓就系上腰鼓,敲着鼓点庆丰年、闹红火。日子不停,鼓声就不断。”在安塞,“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村村有鼓队,户户有鼓手”的民谚,正是腰鼓融入血脉的生动写照。
  如今,这千年鼓魂,正敲出年轻的节拍,在延安市各大中小学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一群群打着腰鼓的身影。在延安大学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子们身着运动装,跟着鼓点甩动红绸,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笑容却比朝阳更艳。
  “腰鼓不仅能练身体的协调性,更让我感觉到非遗的魅力。”延安大学腰鼓社成员常生擦着额头的汗珠,脸上却满是笑意。
  “腰鼓社团每年招近百名学员,每周两次排练,学生们都很乐意学习。”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张应龙望着操场上的红绸,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的年轻人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爱腰鼓、学腰鼓,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样子。”
  夕阳西沉,红绸随鼓点翻飞,似晚霞落满操场;年轻的鼓点与千年的传承相撞,奏响跨越时空的共鸣。从秦代边塞的军鼓,到宋代民间的欢舞,再到如今校园里的青春律动,安塞腰鼓这一千年“鼓魂”,正在新时代的黄土大地上,跃动出更响亮、更鲜活的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