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时月工资从5000多元降到1800元,家里人真没意见?”面对提问,延川县文安驿镇郝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郝艳龙黝黑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我媳妇就一句话,‘一家人整整齐齐比啥都强’。”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了郝艳龙2017年放弃延长石油下寺湾采油厂工作,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担子的“定心丸”,也开启了他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
脱下军装 一心系乡亲
郝艳龙于2001年入伍、2009年退伍,他的身上总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在延长石油下寺湾采油厂工作的八年里,他是工友眼中踏实肯干的“拼命三郎”。可每次回村,看到留守老人孤寂的眼神,他总像是被什么东西揪着,心里感到难过。
2017年,郝家河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因为身体原因病退,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空着,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支持郝艳龙任职,再加之还可以和家人团聚,这让他下定了回村的决心。
“咱当过兵的人,讲究个‘不辱使命’。”郝艳龙摩挲着桌上的“优秀退役军人”奖章说,“村里人信我,咱不能让大家失望。”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军人信念,成了他扎根乡村的起点。
巧解纠纷 一语化积怨
“郝书记,老张家和老李家快打起来了。”2019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正在延川县城的郝艳龙接到村民电话。挂了电话,他裹紧外套就往村里赶,寒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
赶到村口时,两户村民正为地里踩倒的麻子吵得面红耳赤。“我家有现成的麻子,赔你几斤还不行?”老张急得直跺脚。“我不要你的,就得把地上的捡起来!”老李梗着脖子不让步。仔细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郝艳龙长出了一口气:“这哪儿是麻子的事儿,是两家人置气呢!”
郝艳龙先拉着老张蹲在田埂上抽烟,“你家儿子在县城上学,老李他闺女天天帮着辅导作业,这点情分比麻子金贵吧?”又转头对老李说:“去年你家收玉米,老张可是第一个来帮忙的。”不到半小时,两个犟脾气汉子握着郝艳龙的手笑了:“书记,大冷天急着跑回来,咱再闹就不是人了。”
像这样的调解案例,在郝艳龙的工作记录本里记了满满三大本。也正是郝艳龙的努力付出,村子的村风村貌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发展产业 开辟致富路
“咱村不能总靠天吃饭,得有自己的产业。”郝艳龙说。
2023年,得知县里积极推广养蚕产业,郝艳龙开心不已,像是找到了“新战场”。他拿着政策文件跑镇里、县上,磨破了嘴皮争取到试点机会,回村却碰了壁。
“没种过桑树,万一赔了咋办?”村民的顾虑像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那段时间,郝艳龙的鞋底子磨薄了不少,挨家挨户算经济账:“养蚕在6到8月,不耽误种玉米、收麦子,一张蚕能产百十来斤,咱试试?”面对仍在犹豫的村民,郝艳龙拍着胸脯保证:“真没收入,我个人掏腰包。”
2024年开春,寒风还没褪去,郝艳龙就带着村干部栽下第一批桑苗。遇到干旱天气,他就自己开着三轮车拉水浇地。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自发跟着锄草、施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郝艳龙擦了擦额角的汗,“那时候是真怕啊!怕辜负村民的信任… … ”
秋天,当郝艳龙养的第一批蚕产出127斤蚕茧时,村民们围在蚕房里啧啧称奇。“郝书记都试成了,咱怕啥?”村民李建国当场报名加入,“明年我也要养两张蚕。”
从石油工人到村党支部书记,郝艳龙用八年时间证明:把群众装在心里,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迈不过的坎。如今,郝家河村的桑园里,桑苗正迎着太阳生长,就像这个村庄的未来一样,充满着无限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