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成长手记
青春当“燃”志愿红
  蝉鸣把这个夏天拉得很长。志丹县图书馆大楼前的老槐树又添了几圈年轮,而我身上的志愿红马甲,在四年时光的汗水浸润下,颜色愈发鲜亮。暑期“志承薪火·愿暖圣地”系列活动,如同一串饱满的果实,缀满了我志愿生涯的枝桠,每一颗都沉甸甸地记录着成长。
  爱心托管班里,铅笔屑的清香弥漫着孩童的喧闹;辅导作业时,我常被他们天真的问题问得手忙脚乱。有个小女孩总把“董存瑞”写成“董存端”,我轻轻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画地改正。她仰起小脸,认真地说:“我爷爷讲,这些名字要刻在心里才行。”那一刻,我豁然明白,托管班的意义远不止于照看孩子,更是将那些细碎的知识与崇高的敬意,悄然播撒进他们纯净的心田。
  英语晨读的打卡群,清晨六点便有消息闪烁跃动。我为基础薄弱的同学“一对一”耐心纠音,起初他们还有些羞涩躲闪,读“soldier”时舌头总像含着糖般打卷。直到有一天,我们读到一篇关于战地护士的短文,那个总习惯低着头的男生突然抬起头问:“当年我们志丹县的红军战士,是不是也这样勇敢?”原来,语言学习本身并非最终目的,那些蕴藏在单词背后的勇气与坚定信念,才是我们在熹微晨光里共同探寻、打捞的珍贵宝藏。
  八一建军节当天的活动,无疑是整个夏天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翻开《刘志丹传》,书页间仿佛回荡着战马的嘶鸣;走访革命旧址,斑驳的土墙里深藏着“为人民而生”的滚烫誓言;观看红色电影,那句“我们站在这里,是为了让后来人不用站在这里”的台词,如重锤敲击心房,让我忽然懂得了“圣地”二字的真谛——它不再是课本上的一个名词,而是脚下每一寸土地都在无声诉说着的、充满热血与牺牲的故事。
  智慧助老的清晨与傍晚,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暖意。教张爷爷使用微信视频通话,他一遍遍反复练习着给孙子发送那句:“吃饭了吗?”;帮李大爷查询天气预报,他执意要塞给我一颗水果糖:“娃娃们啊,比这智能手机还要贴心哩。”望着他们眼中闪烁的笑意,我才真正懂得,“志愿”二字远非单向的付出,它更像是在代际的缝隙间,用心架起一座名为“理解”的桥梁。我们教他们追赶时代的步伐,他们却以岁月沉淀的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世间最朴素也最珍贵的牵挂。
  四年的志愿时光,如同窗外那棵老槐树,在无声中悄然生长、枝繁叶茂。这个暑假,我虽未踏足远方的风景,却在图书馆的书架长廊间,走过了一段格外丰盈的心路。“志承薪火·愿暖圣地”这八个字,如同明亮的灯塔,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我们接过的,不只是一面面活动的旗帜,更是前辈们递来的、燃烧着信念的火炬;我们温暖的,也不仅是某个短暂的瞬间,更是那份深切的祈愿:愿红都志丹的故事,永远有人倾听,有人铭记,有人传承。就像此刻,16岁的我站在图书馆“薪火墙”前默默许愿:往后的日子,要和更多人一起,让这簇薪火更亮、更暖。
  (宝塔区第四中学高一十八班 张栩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