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南川白岩村的延军兄弟打电话报喜:女儿出嫁酬客,食堂就设在圪台街上。我电话祝贺后,便赶忙安排出行日程。
白岩位于黄龙县圪台街附近,距宜川六十里地,再往上走约十里路就是圪台了。这条路线我最熟悉,因为我的四爸就住在这里。
喜事当天早晨,我们一行三辆车沿着南川崎岖不平的省道缓缓前行。过了程落村,很快就到了大小南川的分界线。右手边往前是铁龙湾、王湾、偏石、瓦子街,俗称小南川,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宜瓦战役就发生在这段川道里。左手边往前,途经土坪、富曲、高湾、杜岭、白岩、圪台街,俗称大南川。从宜川到圪台,于我而言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感和经历。我的四爸一家住在白岩村,八十年代,我常骑自行车沿着崎岖不平的石子路去看望他们。如今,四妈已八十六岁高龄,行动不便;四爸则在前几年因病去世,离开了我们和这片他熟悉的川道村庄,静静地长眠在河对面山根下——那块他朝夕耕耘、不知洒下多少汗水的庄稼地里。而四爸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接过他的锄头、镢头,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 …
今年干旱,或许是上川离大山近的缘故,土地看着没那么干燥,比城边和塬上好多了。快早上九点时,薄雾缓缓笼罩着大山,空气潮湿,蝉鸣虫唱,鸟雀啾啾,树木若隐若现,恍若仙境。两边的玉米长势还算可以,当然,持续的干旱也影响了它们的健康生长。
过了高湾,拐个弯就到潭湾村了,村后的那条沟是宜川和黄龙的分界线。这个村于我有特殊的感情:初中毕业那年,老家遭遇冰雹灾害,人缺粮、畜缺草。因这个村有位远房亲戚,川里人都种玉米,不缺草料,我们便赶着几头牛,父亲吆着他的骡子车,拉着铺盖行李,在这里住了半年,还种了一块葵花。到了秋天,收了葵花籽,我们才吆着骡子车、赶着牛回了老家。这个村没几户人家,却都朴实善良、实实在在,大家相处和睦、互帮互助。后来每次路过这里,我总会深情地用目光默默搜寻着曾经住过的那孔被烟火熏得乌黑的小窑洞… …
到了杜岭服务区,转过一个大弯道,就到白岩了。路边农户的住房上青烟袅袅,鸡鸣狗叫的喧嚣让这个小村庄热闹起来,弟弟家大门口早已有人在等候我们。白岩变了,真的变了。我曾在这里住过几个月,在河对面的玉米地放过牛,在对面山梁上采过酸酸甜甜的沙棘果,所以印象很深。那些老窑洞都荒废了,一孔孔旧窑洞像张着大口喘息,默默见证着老村的变迁,而路边一排排整齐的住宅和整洁的村容村貌,也彰显着近几年川道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圪台街,一条宽敞整洁的街道映入眼帘,两边门店林立,其间还夹杂着一些国营单位:林场、敬老院、电力公司……路边公园广场绿化得很好,一条小河穿街而过,两岸河堤柳树成荫,树下人们三五成群地乘凉、闲聊。树荫给这个炎热的初秋添了几分凉爽,远看周围巍峨的山系,草木葱茏、古树参天,真是天然大氧吧!深吸一口空气,瞬间让人神清气爽。
成全一桩儿女事,了却两家父母心。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孩子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而我们,渐渐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也老了。
一片乌云带来了片刻的小雨,真凉爽!大山真好,小山村真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着美丽的大山,呼吸着新鲜空气,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